王國慶
摘要:現代素質教育要重視“以學生為本”的生本課堂落實實踐,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獲得學習方式技能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實現學習能力和個人素養的增強。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我們要研究學情,關注學生,結合教學實踐,努力營造能激發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有效課堂。
關鍵詞:初中地理;以生為本;有效課堂;教學創新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一些學校在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而加強對他們課堂有效性的學習和研究的同時,我們要結合自己學校、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研究并推行一套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課堂教學方法和模式。
一、有效課堂的形成基礎
構建有效的初中地理課堂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盡可能地減少教師對地理知識、學習方法的講解,以生為本地讓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與探究,再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設計有效的問題質疑探討,把激勵尊重帶進課堂,讓學生在愉悅的體驗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收獲,進而掌握地理學科的學習方法,在“導”、“學”、“探”、“講”、“練”等環節和步驟的過程中獲得基本知識與學科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們要形成有效、高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解決課堂師生精力流失的問題,處理好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和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可見,有效課堂必須要有“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有能夠調動學生積極學習和提高教學效率的導學案,讓學生知道怎么學、如何學;再有,就是要營造學生能夠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圍和條件,讓學生在展示交流、糾錯反思、點撥提升中開放地學習。
二、有效課堂創新模式設立
以往的教學都是先設立教學目標,然后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進行教學,往往給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較少,多是老師帶著學生學習。但是學生真的掌握了多少,能力提升得怎么樣很難顯現和掌控。
(一)讓學生明白學什么、怎么學
有效課堂需要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效吸收,能讓學生掌握得又快又好,能夠活學活用,達到能力的遷移。因此,我們創新教學,達成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就要讓學生都能學會學。如在初一地理課程《聚落》的第一節《日本》的學習中,我先讓學生自主閱讀和思考,讓學生對日本的地理風貌有初步的認識,基本知道其位置、地形、氣候以及文化特點。這里讓學生知道怎么學,意識到通過地圖去學習,能夠讀地圖,發現具體國家的地理特點以及其利弊,形成一定的自我判斷和分析能力。如學生能從日本的火山地震頻發的原因、危害與生成的地理現象中辨證地提高對地理環境現象的認識能力。而在具體學習中,我們可以運用比較法學習日本的氣候,通過比較北京與東京的氣溫、降水資料,認識日本氣候,提高他們地理分析意識和能力。學生的這種課堂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知道學什么、怎么學,還需要我們的問題引導和必要的方法點撥。如我將這一節內容教學的重點落實在學生讀圖讀表能力的培養上,在學習日本地理位置和地形的時候,讓他們將教材中的講解性的文字與地圖對照起來;然后出示意大利的地圖讓學生說說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進而提高他們的地理思維和分析能力。引導學生讀“東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氣溫和降水量”的對比表格,提出冬季、夏季的東京和北京相比誰冷誰暖?降水量相比又怎樣?學生在對比閱讀之后,能夠總結出日本氣候的特征以及日本的資源特點。從而讓學生知道自主學習要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怎么學。
(二)讓學生會合作學習重點知識
有效課堂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討與交流展示中表現出他們學到了什么,是怎么學的,在具體內容的學習中獲得了哪些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我們在教學中還要分解教學目標,形成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一些學生通過閱讀教材、閱讀地圖能夠解決的問題,應該快速提問,不能將時間較多地浪費在這樣的識記知識上,而在那些較多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或是不能精準全面地掌握的問題要花力氣、作重點,讓學生合作學習進行破解,更要以教材為基礎,重視拓展延伸,提高學生的學習遷移和能力訓練。如在初二課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的學習中,我在自然資源的含義、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概念以及類型的掌握學習中,完全讓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讀讀記記;而在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問題上,我讓學生對“我國地大物博”這個觀點進行辯論,使其對自然資源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讓學生能夠較好地明白我們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現實問題,形成節約和保護資源的情感和認知。我們還要讓學生完成一些有代表的例題,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提升地理思維的意識和能力。當然,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給學生合作交流的時間,讓學生能夠深入探究知識,如在學習“澳大利亞地形和氣候”后,我讓他們思考如何根據澳大利亞的地形、氣候來建設牧場,為牧場主出謀劃策并闡明自己設計的依據。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實現課堂的高效,我們就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重視對質疑和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只要我們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了地理學習的方法,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就能高效,學生的思維品質就能增強。
(作者單位:淮安市淮陰區南陳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