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祥
摘要: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小學數學作為最重要的基礎教學科目之一,需要在教學策略、教學手段和方法等相關方面做出相應的改革和創新,以適應新時期小學教育發展的要求。問題解決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對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有效培養,在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效率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解決模式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模式;教學改革
初步引導小學生從數學角度出發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是現代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要求。問題解決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在強化小學生數學知識應用意識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的能力是衡量一個學生有沒有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主思考的重要指標。提出問題的能力要遠遠大于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此來強化小學生在數學探究活動中的積極表現。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教師要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在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小學階段的學生處在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數學本身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一定的影響。采取創設情境的方式能夠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開積極的思考,通過豐富的情境教學材料來引導學生自主地產生質疑,提出疑問,刺激小學生的主觀探究欲望。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情境:將汽車的車輪設計成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發現只有在圓形車輪的情況下才能夠平穩行駛,學生在這個時候就會問為什么只有圓形的車輪呢?然后帶著自己心里的疑問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其次,為了有效地提高小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要注重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自主地交流、主動提出問題。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能夠促使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得以發展,在萌動的思維發展過程中充分展示自身的認知水平。這就需要教師強化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愛好,便于及時調整策略,開展針對性強的教學指導。最后,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要注重合理性,根據學生的實際逐漸提升學生提問的質量和層次,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多思考、多總結、多反思,引導小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提問水平。
二、指導學生有效解決問題
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強化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創造性和合理性地解決問題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和核心。首先,教師要為學生解決問題創造條件,結合數學教學的實際,創設各種數學實踐活動,在多種多樣的數學問題情境中對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充分挖掘,對學生的問題解決實踐能力進行有效提升,并且在多樣化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強化。例如,在“加法和減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創設“幫媽媽買菜”“超市購物”等多種比較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場景,讓學生利用學習到的知識對這些實際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嘗試性地去解決。其次,在指導小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注重自主性和合作性,也就是要對小學生主動探究問題解決方法的能力進行培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形式能夠有效實現這一點,在某個教學主題下,設定相關的問題,引導小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對問題進行解決。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出一個圖形,讓學生至少用兩種方法算出面積,通過這種方式對學生主動尋求問題解決策略的能力進行培養。
三、誘導小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
數學知識應用意識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問題解決模式應用的最終落腳點。應用意識的培養是指教師要指導學生認識到生活實際中有很多與數學信息、數學知識有關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具體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聯系實際的意識和能力進行培養。例如,在學習長度、測量、統計、圖形等多個方面知識的時候,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實踐操作的機會,并且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尺子去量一量家里桌椅的長度,看一看身邊都有哪些對稱圖形,等等,對學生的數學知識使用能力進行培養,從而調動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提升教學效率。
問題解決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指導學生解決問題和應用數學知識等手段對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實踐能力進行強化,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數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在理論、實踐兩個層面強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黃麗娟.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中的思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6(4):1.
[2]姜會欣.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OL].學周刊,2016(8).
[3]唐學勇.小學數學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探究[J].現代交際,2016(9):164.
[4]降偉巖.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