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際+李炎玲
〔摘要〕后進生的轉化是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以行為主義的視角來看待后進生的轉化問題,用行為主義理論來幫助識別后進生問題行為的深層次原因,消除教育者不當的教育方式,幫助后進生建立新的良好行為,使其實現良性轉化。
〔關鍵詞〕行為主義;后進生;轉化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0-0057-03
行為主義由著名的心理學家華生創立,作為一個紅極一時但又飽受批判的心理學流派,在心理學發展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時至今日,行為主義中的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和社會學習理論對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的影響仍清晰可見。如經典條件反射是指一個刺激與另一個帶有獎賞或懲罰的無條件刺激多次聯結,可使個體在單獨接受該刺激時,也能出現類似無條件反應的條件反應。而斯金納在經典條件反射基礎之上發現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同樣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如在該理論中,強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習慣都是通過不斷的強化建立起來的。新行為主義中的社會學習理論進一步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雖然行為主義過分地強調了行為的重要性,但仍然不影響教育者們運用行為主義的精髓來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行為。猶太人巧妙地使用經典條件作用幫助兒童建立對學習的興趣,他們把蜂蜜涂在字母表上,讓字母表跟甜的感覺形成聯結,讓兒童從小就把學習知識當作是甜蜜的享受。
從行為主義的相關理論來看,行為主義研究人類的行為,并致力于從行為上改變個體。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存在著一類有行為問題的學生,俗稱后進生,也稱待優生。百度百科中對后進生的解釋是:指那些學習差、紀律差、行為習慣差的學生。李洪元等在《“后進生”的心理特點與教育》一書中指出后進生的智力水平與普通人無異,而是由其他因素造成其身心的不平衡[1]。葉瀾的調查報告指出:小學生學業成績落后,因智力嚴重缺陷的不多,品德上出問題的,本質惡劣者也不多,多數是由各種壞習慣造成。因此,轉變后進學生工作的“主體工程”應該是“行為矯正”,即克服已經養成的壞習慣,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2]。本文嘗試從行為主義的視角解讀后進生,分析識別其問題行為的深層次原因,幫助教育者認識不當的教育方式,促使后進生建立新的良好行為。
運用行為主義的方法來轉化后進生,首先要識別后進生問題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再運用行為主義的方法消除其不良行為,同時幫助后進生建立新的良好行為。
一、幫助識別后進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深層原因
一個問題行為不會突然地出現,其背后肯定有原因。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不合理的強化和錯誤的模仿都可能造成問題行為的出現。當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時,不要急于批評和懲罰,而應該想一想,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行為?當我們錯誤地解讀行為,就可能以錯誤的方式應對。以下這些后進生常見的不良行為習慣很容易被誤讀。
(一)違反紀律:獲得關注/回避任務
作為教師經常會發現后進生在課堂上違反紀律,馬上制止、批評他們是我們立即想到的應對方式。但這一方法并不總是奏效,可能造成的結果是,這些學生違反紀律的次數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此時教師應仔細想想其中的原因。從行為主義的視角出發,后進生違反紀律可能是受到教師的強化關注。后進生成績差,但他們也希望獲得同伴和教師的關注,在課堂上違反紀律時,教師的批評、其他學生的注視即是對他們的一種關注,這種“關注”越多,越強化了學生的問題行為。
此外,也有的教師會對這些違反紀律的學生施以罰站的懲罰,久而久之同樣發現學生違反紀律的行為有增無減,從行為主義的視角來看,回避學習任務可能強化了學生的問題行為。每次罰站,學生即可逃避上課,逃避課堂學習任務,這一結果強化了他們違反紀律的行為。
(二)拖延課業
后進生在作業方面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不做作業,拖延作業,教師往往會直接批評和懲罰他們(如罰寫20遍)。前人研究肯定了后進生的智力,他們的拖延并非一點也不會,有時往往是為了避免過高的期望和壓力。不做作業就可以不用被提問,不用考100分,這些想法和結果強化了他們拖延課業的行為。久而久之就越來越跟不上教師的節奏,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厭學的結果。而教師的批評與懲罰會讓學生更加討厭和回避學習,并可能因教師的某些懲罰(反復抄寫)形成強迫的傾向。
(三)網絡成癮:獲得認可
我們會發現一些癡迷于網絡游戲和沉迷網絡社交的學生成績比較差,網絡成癮與成績差是緊密相連的,網絡成癮可能導致學生學習的時間不足,從而導致了學習的滑坡;也可能學習的滑坡使得他們更加網絡成癮。前者可通過控制學生上網的時間來解決,我們重點關注后者,在現實中鮮有后進生能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和關注,而在游戲中他們可以獲得他人的虛擬的認可和滿足感(如在游戲中打敗很多的怪獸),這種虛擬的認可和滿足感強化了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在現實中教師與家長越忽視后進生,越可能加重他們網絡成癮的行為。
(四)撒謊
一些后進生還會存在一些品德上的問題,如撒謊。后進生也希望得到認可,當某一次撒謊順利過關,可能致使學生下次繼續使用撒謊行為蒙混過關,以獲得良好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我感覺強化了撒謊行為的持續。
(五)攻擊性的行為:獲得控制
一些后進生喜歡打架,除了希望獲得他人的關注外,還可能為了獲得控制感。后進生對學習失去控制,他們希望在其他方面找回對自己和他人的控制。比如一個內心恐懼的孩子,可能借由攻擊性行為來感受力量。當一次次的打架行為震懾住他人,將他人擊敗,這種強烈的控制感和力量感強化著他們的行為。而教師對他們的懲罰并不能遏止打架行為,還可能引發逆反心理。
當我們思考后進生行為背后的原因時,幫助他們消除并建立良好行為的通道就打開了。我們不能從表面認識后進生的問題行為,不能單純地制止,粗暴地對待,而是應該看到深層次的原因。通過行為主義理論的分析,能夠讓教育工作者明白,后進生問題行為可能會因不當的教育方式加重,教育工作者科學地認識問題,轉變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幫助后進生轉變。
通過對后進生部分不良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后進生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需要被關注,渴望被他人認可,希望有控制感,對學習有畏難情緒,信心不足。基于此,可從行為主義中消除不良行為和建立良好行為的方法入手對后進生進行干預。
二、幫助消除不良的行為習慣
(一)消退
消退是指消除強化從而消除或降低某一行為。例如,當教師確定學生在課堂上違反紀律是尋求關注時,應與其他學生一起忽視該學生的行為,直至行為減少或消失。
(二)懲罰
懲罰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良行為,適當的懲罰是有必要的,但需要注意懲罰的度與方式。如教育家魏書生在懲罰學生時用三種方式:犯了小錯誤,罰他給全班學生唱一支歌;犯了比較重一點的錯誤,要去做一件好事來補償;犯了嚴重錯誤,寫一份五百字的說明書,說明書不是檢討書。
批評也是一種懲罰,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育者可以采用建議式批評。建議式批評的要點是以提建議的方式促使孩子改變。在進行建議式批評時要注意的是:要用疑問的語氣;所表達的意思是善意的、尊重對方的,并且是針對具體的事情。例如:“如果你能安靜地聽課就更好了,你覺得呢?”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三、幫助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通過對后進生某些問題行為的分析,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他們出現問題行為的一些深層次原因,包括希望獲得關注、認可,希望獲得良好的自我概念,希望有控制感等。通過行為主義方法的整合,我們能夠更好地對后進生進行轉化。
(一)關心后進生
后進生的問題行為有時就是為了獲得關注,作為教師不應因為他們學習落后而歧視他們,而是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多與后進生談心,幫助他們進行合理歸因,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同樣抱有期待;在課堂上用全納、平等的態度對待后進生。
(二)發現閃光點,及時強化
每個學生的身上都有閃光點,善于發現閃光點,就能將之變為轉化后進生的支點。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進行及時強化,不輕易否定他們。例如,發現后進生的作業比以前做得好時應及時給予肯定。
表揚是最常用的一種強化,教師可以采用描述性表揚,其要點是描述性地說出當事人的、作為事實的、你覺得值得表揚的地方,表達真實的感受,主要針對所做的事情或者發生的過程,例如:“你今天在課堂上表現不錯,積極地舉手回答了問題!”表揚學生的具體行為。而“你表現不錯!”這樣的表揚太寬泛,沒有具體到事件,不能使學生明白自己因為什么事而受到表揚。
教師還要善于發現適合后進生的強化物來對其閃光點實施強化,當我們發現一個后進生違反紀律是為了得到關注時,那么在他表現良好的時候,教師可以讓他坐到教師的座位上,幫助教師監督其他學生自習,以此來幫助他獲得另一種形式的被關注感和責任感,強化其良好表現的持續。
(三)幫助后進生體驗成功
一個成功的機會對個體來說很重要,每一人都有被他人肯定的需要,而后進生更需要這樣的機會。后進生往往因為學習不突出而被忽視甚至否定,致使他們將失敗和學習聯系起來,從此失去對學習的信心。體驗成功能讓他們將學習與快樂、成就感、控制感聯系起來,逐漸提升自信。如教師對他們進行提問時,可適當降低難度,讓后進生可以勝任,隨后進行強化;當發現后進生的作業比以前做得更好時,可以適當地給予積極的評語,以此幫助他們感受學習并不難。
(四)行為契約
行為契約是一系列強化組成的行為塑造法,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與學生達成約定,讓其自覺地履行約定事宜,從而達到行為改變的目的。如與學生約定,當你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一定要請教老師或同學,不能因為不會做而拖延交作業。雙方簽字后,按契約行事并及時給予強化。通過行為契約的方式可以讓教育者減少說教,減少與學生之間的情緒沖突,并讓他們學會自我管教,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行為主義理論告訴我們,行為的持續是受到某種特定結果強化的,教師應透過后進生的問題行為看出其深層次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教師要全面了解后進生,經常與他們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對點滴進步加以肯定,及時強化,幫助他們體驗成功。我們要堅信一點:后進生與優等生之間只有一步之遙。
參考文獻
[1]李洪元,陸士杰.“后進生”的心理特點與教育[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41-45.
[2]葉瀾. 關于中朱學區開展后進生轉化工作的調查報告[J]. 教育科學,1991(1):21-27.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南寧,530023)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