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芹
【摘要】高中歷史知識點比較多,學習復習起來難度較大,卻復習效果不理想。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教學理念逐漸發生變化,思維導圖也漸漸被運用于教學領域。在高三歷史復習中運用思維導圖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提高學生歷史復習效果。因此,本文主要就思維導圖在高三歷史復習中的意義和運用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思維導圖 高三歷史 復習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049-02
思維導圖是一種利用人類大腦的放射性思考方式,將思維形象化的一種有效圖形思維方法。它具有簡單、形象、高效、具體等特點,是一種很好提高人們思維能力的工具。將思維導圖運用于高三歷史復習課中,能夠改變傳統復習策略,幫助學生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增強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復習效率。
1.思維導圖在高三歷史復習中的優勢
1.1 思維導圖與歷史知識結構特點相吻合
如果仔細對高中歷史的知識點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各個歷史概念與事實之間,均存在著一種排列組合的關聯。根據每個學生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可以形成不同的排列組合。這些知識結構與思維導圖特點相吻合,在進行高三歷史復習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能夠更快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知識結構,將歷史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有效串聯起來,從而將零散的知識整合,形成更加牢固的知識體系。
1.2 思維導圖制作簡單,易于掌握
思維導圖繪制方法較為簡單,不需要運用過多的工具,手繪法和機繪法是常見的兩種思維導圖繪制方法。手繪法具有簡潔、方便、靈活等優勢,同時不受地域限制,工具較為簡單。機繪法規范工整,便于修改,但對于繪制工具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在進行思維導圖繪制時,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以及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繪圖方法。不管哪種繪圖方法,由于思維導圖繪制方式簡單,學生掌握使用比較方便,因此,在高中歷史復習時,可以廣泛利用。
1.3 思維導圖能夠促進學生認知發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與初中歷史不同,高中歷史脫離了以故事為主的學習內容,對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歸納”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將思維導圖運用于高三歷史復習中,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落實主干知識,強化記憶能力。在高三歷史復習中,由于知識點繁多等特點,學生在進行復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知識疏漏問題。思維導圖能夠有效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提高復習效率。
2.思維導圖在高三歷史復習中的運用
2.1 充分利用聚合思維確定中心詞,提高復習效果
聚合思維又名集中思維,是思維導圖的重要思維之一。想要在高三歷史復習中使用思維導圖,從而提高學生復習效率。首先應該確定主題中心詞。所謂主題中心詞就是指能夠對整個知識內容進行高度概括的詞語,也是知識點的核心。利用聚合思維找到主題中心詞后,學生還需圍繞著主題中心詞尋找分支次主題中心詞,然后運用主題中心詞和次主題中心詞構建出思維導圖的初步框架,提高學生復習效果。
例如:在《政治文明歷程》一課復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課文的主題中心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等),然后再圍繞這些中心詞,畫出相應思維導圖。
2.2 充分利用發散思維確定關鍵詞,優化復習效果
發散思維又指針對同一問題的多向開展思維,是思維導圖的重要思維之一。發散思維在高三歷史復習中的運用主要是體現在確定關鍵詞上,尤其是層級關鍵詞。當學生找到課文的主題關鍵詞后,可以充分利用發散思維尋找層級關鍵詞,通過想象、推演等多種方式,跳出固定思維模式,激發全新的聯想,從而提高復習效率。
2.3 充分利用邏輯思維構建知識鏈,梳理知識脈絡
高中歷史知識繁雜而凌亂,尤其是高三,隨著知識點的增多,學生腦海中的知識難免會發生一定的混亂。這時候,在高三歷史復習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梳理。通過邏輯思維,將各級的關鍵詞利用時間線索、空間線索等聯系到一起,構建出科學的知識鏈,提高學生復習效率。
例如:在《列強侵華與中國人民反抗斗爭》一課復習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尋找關鍵詞,然后以漫畫的形式,充分運用邏輯思維能力,將所有關鍵詞串聯起來,從而形成思維導圖。
3.結語
在高中歷史復習中充分利用思維導圖,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尋找關鍵詞,還能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同時,以簡單、明了、形象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提高學生復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胡燕輝.淺談如何運用思維導圖進行高考歷史二輪復習——以《中國近代化的艱難起步:1840年-1894年》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6,28(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