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宣丹
【摘要】本文以“生本課堂”理念為指導,通過“數蠶豆”一課的教學實踐與嘗試,針對兒童在數數過程中準確程度欠缺和策略單一等問題,提出了加強活動過程體驗和個性化計數的教學設想。以期達到,既落實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又能促進兒童活動經驗的積累和數學思維的發展。
【關鍵詞】數學活動 策略 數學思維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146-01
一、學生起點分析
課程標準中一再強調要培養學生數學活動的經驗以及發展學生的數感,數數這項看似簡單的實踐活動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以及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都有很大的好處,因此我們將原本一個課時的教學擴充到了14個課時。“數蠶豆”是這個單元的第二課時,重在讓學生選擇合理的數數策略,掌握數數的方法,為后續的學習打下知識及思維的基礎。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任務驅動,初步感知數量
1.教學環節設計
問題1:老師隨機抓幾把蠶豆(20-30顆)放在學生的桌上,請學生估一估大約有幾顆?
問題2: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一數自己手中有幾顆蠶豆。順著數一數,倒著數一數。
問題3:學習伙伴匯報。
【設計意圖】
利用學生對于蠶豆的好奇和期待,首先讓學生抓一把蠶豆,估計蠶豆顆數,在蠶豆數量比較小的情況下數清楚自己手中的蠶豆數量。此環節的目的是深入認真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不要求所有的孩子都達到既定的目標,等待并期待孩子的成長。最后給予學生表達數學思考的機會,把原本就屬于學生的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僅僅在旁邊給予肯定與建議。
2.實施結果分析
通過觀察發現大部分學生(89.6%)都是用1個1個數的方法完成的,這是孩子們最容易想到的一個方法,有少數幾位孩學生會用2個2個數(6.3%)或者5個5個數(4.1%)的方法。
這說明對于數數這項數學活動,學生或多或少已經有了一些經驗,但是選擇的策略和方式不一而同,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停留在“一一對應”數數的層面。這里并不能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簡單的數數就草草了事,應當“不著急”,即在課堂中留出足夠時間讓學生數正確,分析數錯的原因,進而引發其對于如何數得又快又準的方法的思考。
(二)探究提升,呈現方法多樣
1.教學環節設計
問題4:把同桌兩人的蠶豆合在一起,再數一數(自由數),有幾顆蠶豆?同桌合作,把數的方法記錄在紙上。
【設計意圖】
在這個環節中,蠶豆的數量明顯增加了,但教師并不急著給出數數的建議,而是讓孩子在第一環節中感受到1個1個數不方便的前提下,盡情思考。在數錯、數漏等失敗的嘗試中,探究如何在數量比較大的情況下正確數出蠶豆數量。一年級的孩子由于知識儲備的差別,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方法,教師應該以欣賞的眼光去對待每個孩子不同的思維火花,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發展。
2.實施結果分析
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的方法層出不窮。48個學生,方法居然達到了7種之多。在學生記錄的數數方式中也看到學生超越學段的想法,甚至有的學生對于乘法已經掌握得不錯了。這說明不同的學生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了一定的數數策略,只是不同的策略導致的數數時間和正確率仍存在差異。
(三)對比剖析,優化數數策略
1.教學環節設計
問題5:數大數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更多更好的方法來進行數蠶豆,有沒有巧妙的辦法來表示出數蠶豆的過程?
【設計意圖】
“玩轉數學”的課堂追求“不精確”,簡單地說就是不唯一,不追求固定的答案。因此在課堂上,只要孩子能合理解釋自己的數數方法,教師就應該給予肯定。讓學生自己逐步體會,進而優化自己的策略。
2.實施結果分析
學生在合作中不難發現4個4個數、6個6個數在最后計算總數的時候仍然比較麻煩且容易出現錯誤,進而對自己的數數策略作出修正,發現5個5個數、10個10個數是相對比較合理,也是最容易數正確的。
三、教學設計評析
數學家康托爾說“數學的本質在于它的自由”。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些零散的數學知識和活動經驗,但是每個孩子的程度出現了很大的差異。當孩子出現數錯的時候,追問“為什么會數錯”,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培養其思辨的能力。
由于教師并沒有一開始就規定要怎么數,學生的思維得到了不同的發展,教師只在合適的時候進行點撥“是不是這樣數更快”,學生自己感悟不同的數數方法的優劣,并最終學會如何有策略地數數,完成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師的“袖手旁觀”,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發展,獲得了數數的經驗。
總而言之,教師只有在課堂上打破束縛,大膽“玩轉數學”,才能讓學生愛上“玩”數學,“玩”出數學思維,“玩”出數學活動經驗,從而真正“玩”好數學獲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