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君
摘要:本文通過對簡述西方建筑的發展,從中總結出各個時期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所帶來的不同裝飾符號語言,以及設計與裝飾語言的革命性的變化,體制的轉變,人們思維的變化影響了設計與裝飾所針對人群的區別。無論是從審美方面還是從使用、生產等方面來看,我認為設計都不能加入多余的裝飾細節,設計作品不和諧的附加裝飾是作品的累贅,是設計上的“瑕疵”。適度裝飾的設計可以在實現實用價值之外產生更多的附加值。適度裝飾要充分體現與人和諧、與自然和諧的理念。
關鍵詞:裝飾運用;設計;過度;適度;審美;價值
一、設計中裝飾的運用
(一)裝飾的歷史作用
回顧歷史上的建筑領域,也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及風格。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各有其特點,風格產生了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明。各種文明也產生了各自的裝飾紋樣及風格。
西方由早期的古希臘時期的裝飾元素直至發展到后來的裝飾主義都是對紋樣加以規范形成一定的形式語言。裝飾所起到的作用或者說他最初的形成是為什么?通過各種遺留下來不同文明的建筑遺跡上不難發現。遠古時期裝飾主要起到的作用基本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權利的象征;二是對自然或對神的崇拜,發展到后來也可以說是對宗教宣傳的需求;三是人們對美的一種向往。時間的推移人類文明的發展,前兩種的需求已經在現代裝飾設計中內隱或弱化,而對美的追求則外顯為最重要的作用。
(二)歷史上的不同審美標準
美及審美原則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具有不同涵義。希臘時期的建筑,大部分取自石材建造的整體內框架。神廟作為當時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筑。在設計的比例之美是它美的首先反映。其設計者雅典杰出的建筑大師伊克諾斯使用了讓人嘆為觀止的視覺調整設計,使神廟的視覺效果達到了從表面看起來是十分優美的比例立柱組成,它的若干立柱嚴格遵循了黃金分割的審美比例。后經考古學家的測量與研究發現,它可以達到這種美觀的效果,是因為它的柱子立面不是一條水平的直線,而是中央略凸的曲線這種細微的不同和改變都反映出古希臘藝術家追求完美的一種精神。它體塊和諧,立柱林立,好似樂器中的鋼琴。近看它的多立克式列柱,建筑之美變成了線條靈動的光影之美,就像樂器中的大提琴。這重造型像樂器的建筑形式是帶來心靈上的休憩和享受,就像給神廟奏起了優美的旋律,使得神廟的作用體現在功能、結構、歷史之外更多了一些人性的東西。
人們的審美態度是具有不固定性的,裝飾作為審美對象也隨之發生化。一種占據太長時間的風格,必定會面臨一些新理念的挑戰。現代設計的中裝飾便體現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現象。
(三)現代設計中裝飾現象
在工業生產能力比較落后的的時期,裝飾復雜、滿目琳瑯的工藝產品深受人們的喜愛,反映出裝飾停留在表面的審美。例如受到裝飾材料限制的早期內設計,只是停留在對小范圍的的包裝以及平面化裝飾的墻面,忽視了大范圍的功能分區和色彩的運用。這種裝飾理念既浪費了裝飾材料,又不能帶來好的視覺環境。甚至還會對功能上的優點產生一定的的影響。例如,最舒適的床一定是最好的,那些嘩眾取眾、別出心裁的所謂新樣式并不是,鮮艷的床上用品和過多的裝飾物件甚至會導致使用者狂躁和失眠。
回過頭就我所生活的城市周邊而言,有很多的地產的樣板間、售樓部,不難發現大多都是風格混雜的狀態。很多樓盤的整體風格定位及其鮮明。風格裝飾語言也是多樣的,很多的設計復雜又奢華,地產商們都是以奢華裝飾以及高造價的環境評價好壞的主要標準。而功能空間的合理性、建筑的質量問題等等往往排至其后。在《建筑十書》中提到建筑三原則為“堅固,實用,美觀”。美觀在這兒排在第三位,由此可見并不是不重要,而應正確的去對待其存在的價值。
所以我個人認為,裝飾是提升質量不可少的一種元素,但一定要適度。
二、裝飾中的“適度”與“過度”
(一)“適度”與“過度”
“度”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古代的法學思想中,即法則、標準、尺度,它提出了“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的思想,用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這個規范就是我們說的“度”。“適”即適合、恰好、剛好。顧名思義,適度就是指適合的尺度,也就是把握住分寸,使事物保持一定的數量、限度。裝飾中的適度是指在設計時要恰到好處、不能過度,一方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物質材料的浪費,另一方面保持裝飾的良好定位,起到應有的作用。做其他設計也是一樣,要把握一個度,避免過猶不及。產品的裝飾設計要做到適度,首先就要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也就是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形式,內容是形式的內容。只有這樣,設計才能做到適度設計,而避免過度設計。
(二)適度裝飾的設計產生審美價值
在城鄉的街頭,那種粗制濫造的噴繪招牌你都可以看到。噴繪原本就很難帶來美感,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上面的字體都十分浮夸,噴繪招牌的大小與店鋪大小不成比例,再加上多余的毫無美感的裝飾紋樣,讓人沒有購物的欲望。在歐洲城市的街頭很難看到噴繪的丑陋招牌,在國外,街頭充滿的都是一種精致的美感和文藝的氣息,并沒有毫無意義的招牌,不管多大的招牌對材質都要求很高。
產品設計也是如此。產品設計早期“重技術,輕裝飾”的設計理念,導致許多產品設計以功能為主,缺乏適度的裝飾。最近看到網上發了一個帖子,總結了十幾年來丑陋的手機設計,現在的人們看慣了輕薄、線條流暢、功能齊全的的智能手機設計的人們回頭再看那些粗笨的手機,真的會有些難以接受。
蘋果的產品能夠深受人們的喜愛我現在能夠理解一點。有的人會買一臺蘋果的一體機電腦放在家中,哪怕使用的并不多但是因為蘋果的產品的設計美,美在它的功能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融合,蘋果電腦的設計外觀簡約帶有美感,除了其使用價值以外裝飾價值也是很高的。蘋果產品強調極致的簡約,是極簡主義設計代表。極簡主義設計遵循“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追求造型上簡約風格。它打破了快節奏生活中的審美疲勞。在外觀設計的時候設計師會把多余的裝飾都去掉,采用最為簡潔的直線和平面來重構。便為蘋果的產品定下了簡潔硬朗的基調。所以,幾年前的iMac,雖然現在使用價值不大了,但是仍然可以作為書桌上的裝飾物品。再看看我們身邊常見的普通臺式電腦,在使用幾年以后硬件落伍,功能上價值的缺失又沒有可保眼福的外觀除了扔掉便沒有其他作用。
(三)過度裝飾的設計“浪費資源”
在商品的包裝設計上,過度裝飾設計的現象也很多。比如就中秋節月餅的包裝上來說,對月餅市場銷售、原材料和成品的存儲、運輸以及民族文化的傳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適度的包裝是十分必要的。但近年來對節日商品市場調查和包裝設計調查的結果來看,月餅已淪為中秋節送禮的工具,月餅的包裝設計成為迎合某些不良消費需求而出現。“過度包裝”問題實實在在的存在。商家們只顧商業利益,并不在乎社會的影響,就利用月餅包裝與設計手段大做文章。商家們紛紛借包裝的設計、裝飾材料與現代科技來粉飾商品,甚至想要掩蓋商品自身的不足,使得原本普通節日食品的包裝轉換成了豪華“高檔”商品的外觀,取信、蒙騙消費者。包裝作為食品的“貼身衣物”,在輔料、工藝、原材料等方面的安全性將直接影響到食品的質量和人類的健康。不知情的消費者花費高價購買了此類“高檔”月餅,拆開“里三層外三層”的精美包裝,看到那些與包裝、價格并不相稱的食品后,一定會大失所望。張道一指出:“前幾年的中秋節,一盒月餅賣到14000多元,引起輿論譴責……它不僅破壞了民族節日的美意,并且助長了一種不正之風……違反了設計的原則和商業道德”。
商家盲目的追求利益,不顧資源的浪費,生態環境的破壞,甚至枉顧法紀,缺乏社會責任感;一些不良氣息侵蝕著人們的傳統消費觀與價值觀,享樂主義盛行。月餅本身的價值原本只要十塊錢,配上“精致”的包裝設計后其價格提升到幾百,幾千甚至上萬元。雖說設計的裝飾運用可以提升附加值,可那種提升的是依附在產品使用價值之上的,而與產品功能沒有任何關系的包裝設計,真的只是一種浪費現象,適度裝飾的設計可以提高人民的購買欲,可過度裝飾的設計只能讓人們產生厭惡并帶來資源浪費。
三、設計要裝飾,不可過度裝飾
過度裝飾的設計會讓人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因為只有美的東西才會吸引人。因為人都不喜歡花錢買既沒用又不好看的東西。真正好的設計會在美觀和實用性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而這個平衡點就是對使用者最舒服的一個點。達到這個平衡點的設計就是以人為本的設計,因為使用者可以從中獲得最舒適的體驗。適度裝飾的設計一定是和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搭配融洽的,不會給人過分的跳躍感、不適感。所以,所有好的設計都要讓人在使用或者欣賞上都達到最佳狀態,任何不顧及使用者的感受、不以人為出發點的設計都是不好的。
從許多成功的大企業的標志設計發展上來看,他們也都是由復雜向簡潔方向變化的。很多生活必需品的造型也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就已經確定的造型,例如碗、勺子的造型,是人們千百年來經驗的產物,如果為了裝飾任意改變造型,勢必會影響它的功能性,而不被大眾所接受。設計上的美觀永遠要服務于功能性的,最成功的設計永遠都是那些最舒服、最大眾的。
無論是從審美方面還是從使用、生產等方面來看,我認為設計都不能加入多余的裝飾細節,與設計作品不和諧的附加裝飾是作品的累贅,是設計上的“瑕疵”。甚至藝術家盧斯提出這樣極端的理論――裝飾即罪惡。由此可見,過度裝飾對設計本身帶來的危害。
四、結語
隨著設計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人們的審美逐漸轉向樸素、簡潔、和諧的設計作品,對復雜的形式產生了厭惡,轉而對線條流暢、結構合理、色彩和諧的東西產生了興趣。這是審美的提高,也是人們藝術修養的進步。裝飾的價值在于適度的設計,適度的設計實現了人們對裝飾的需要,適度裝飾設計應該成為每個設計師應該遵循的原則,只有裝飾的適度才能保證產品的個性品味,才能延續其自然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英]沃特金.西方建筑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劉秋霖.外國裝飾紋樣圖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3]E.H.貢布里希.秩序感[M].范景中,楊思梁,徐一維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4]墨子.墨子·卷一[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4.
[5]張天濤,劉媛.食品包裝的安全與防傷害設計探析[J].包裝工程,2010(16):115.
[6]張道一.設計藝術的歷史使命[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