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云龍+張琳
摘要:隨著“非遺熱”如火如荼的興起,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有了清晰的認識,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職責,高校在參與非遺保護的過程中,越來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浙江師范大學立足學科建設基礎上,充分利用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所具有的優勢,也正在以具體行動踐行保護非遺的職責。
關鍵詞:浙江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實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概念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同時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l)口頭傳授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根據《公約》的基本內涵,我們政府在200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中給出了更通俗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1]由上可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保護非遺其實就是保護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國家出臺一系列非遺保護政策,學者更是建言獻策。
二、浙江師范大學參與非遺保護的的優勢
(一)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
2005年,浙江省是中國率先公布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省份;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數目位居中國第一。2007年,省政府又公布了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共計10個大類225項。[2]浙江省政府對非遺高度重視,并且浙江省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
浙江師范大學地處金華市,周邊即有眾多的非遺資源,僅以金華市為例,金華各地紛紛建有非遺館和博物館,市區建有剪紙博物館和婺州窯陶瓷博物館,金東建有酥餅博物館和木版年畫展示館,蘭溪建有蘭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金華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名錄的項目有蘭溪攤簧,東陽木雕、浦江縣板凳龍、浦江亂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黃初平(黃大仙)傳說、婺劇、金華道情、金華火腿腌制技藝等等……金華的非遺資源猶如遍地開花之勢,豐富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二)非遺的調查和研究,不僅需要民俗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文化遺產學的工作,更需要工藝美術學、經濟學、音樂學等等多個學科的共同努力,浙江師范大學作為一所高等綜合類院校,教師資源豐富,其他各專業齊心協力助力非遺資源的保護,許多美術專業的老師和音樂系的老師及其學生在非遺中尋找題材。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更是在老師的帶領下,深入到鄉村拍攝有關非遺的題材,拍攝非遺紀錄片,創作了像《武義昆區》《義烏木活字》《金華斗牛徐順寶》《桃溪遺韻》《深澤獻茶》等優秀紀錄片。
(三)浙師大建有國家財政專項的校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實驗室,實驗室將利用數字化保護技術平臺,采集、保存金華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音頻、視頻、圖像、文字),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展示、傳承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知識,實現網絡資源共享、遠程培訓、開發和利用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除此之外,學校設立了一批專門的研究機構,邀請了校內外學者參與研討,如2013年成立浙江方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匯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老師參與研究和討論。
三、浙江師范大學參與非遺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
“全球化的速度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使得文化傳統流失速度大大超過我們的預想。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如數字化保護、原生態保護、生產性保護都存在局限和不足,因此,尋求具有普適性的非遺保護方法和探索具有針對性的非遺保護措施成為追逐流逝的文化、重視傳統的魅力、促進保護的開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是非遺保護研究的面臨的重要課題”[3]現有的保護的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這告訴我們不得不創新保護方式,大學生作為高智力人群,在傳承非遺中定能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
從非遺的定義來看,非遺涉及的領域眾多,浙江師范大學參與非遺保護,需突破單一學科的界限,保護團隊和研究者須具備多視野、多學科、多維度合作,“非遺研究為學術資源的整合的提供了條件,為多學科的參與提供了機遇,促進了跨學科的綜合研究”[3]。
浙江的非遺地域特色明顯,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浙江民俗兼容并蓄,又具有自身特點,如浙江方言素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語”之說,浙江也被稱為“中國戲曲的搖籃”,越劇、昆劇、紹劇、溫州南戲等地方劇種是浙江大地上杰出的藝術之花,其他音樂、舞蹈、工藝美術等都是浙江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浙江省內即有豐富的非遺資源,與其他省份相比,特色迥異,僅以春節習俗為例,文化特色地域顯著,具體有杭州拱墅區運河元宵燈會、淳安縣金峰鄉豬頭祭祖、寧海縣前童元宵行會、泰順縣百家宴、溫州蒼南春節信俗文化、德清乾龍燈會、海寧市元宵硤石燈會等等。
(二)重要性
“隨著浙江經濟發展,經濟與文化之間雙向互動越來越明顯,經濟不僅改變個人、集體和共同體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對浙江區域的文化發展和傳承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對外經濟交流時,相伴而來的還有外來文化對浙江本土文化進行滲透和侵蝕,這種文化滲透和侵蝕會使浙江地域傳統文化出現斷層、流失,甚至消失。為了保持浙江文化的區域特色,維護浙江傳統文化的傳承,促進浙江區域文化傳統的延續。”[4]于是,保護非遺勢在必行。
非遺在促進民族民間的文化生態建設,促進鄉村社會的的文化建設,提高現代鄉村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非遺大多散落在民間,鄉村更是非遺傳承的根脈所在,保護非遺就是保護民間的文化建設。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切入點,可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制度建設,浙江師范大學廣泛開展搜集浙江省內的非遺資源,以便補充非遺保護名錄。
非遺在加強民間文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文化多樣性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以非遺為載體搭建與世界文化聯系的橋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合作,如近幾年開展的海外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吸引了大批海外學子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直觀感受浙江非遺。無形之中提升了浙江文化在國際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讓中國的非遺走向世界。
四、浙江師范大學參與非遺保護的實踐
浙江師范大學承擔著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根據自身的優勢,提出了一系列的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也在相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績。
(一)設立非遺類課程,以公共選修的形式,吸引感興趣的學生參與其中。有效利用師資資源。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包括民間文學、非遺概論等等。
(二)利用寒暑假收集學校周邊地區的非遺資源。2016年,7月份,文傳學院通過層層選拔,組織一批學生對武義昆區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并對研究成果以紀錄片、畫冊、調查報告的形式予以保存和宣傳。
(三)舉辦以非遺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在2016年非遺社團面向浙師大全體師生舉辦了“冬之元宵夜”民俗活動,積極宣傳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以“元宵”為主線,展開與此相關的系列活動,如“元宵歌舞表演環節”、元宵民俗游戲活動(猜燈謎、夾湯圓、背誦24節氣歌)、元宵知識問答環節等等。
(四)設立非遺基地。定期舉行學術講座,出版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叢書,《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美術》等等,除此之外,征收全國非遺主題的學術論文,每年擇優選取論文,集結出版一期《非物質文化研究集刊》。在2008年出版了第一期,到2016年12月共出版了9期。
(五)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邀請民間藝人授課,帶領社員感受非遺魅力,2015年邀請中國古琴學會終生會員、金華古琴學會會長、雙溪琴社社長戚雨聞老師為非遺協會的成員們傳授古琴知識,展示中國古琴藝術的獨特魅力。在2014年、2015年帶領協會成員參加金華斗牛(屬于省級非遺)活動以及參觀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在2017參觀了古婺窯火陶瓷,帶領學員了解金華市的非遺保護狀況,樹立歷史責任感。
(六)文化部于2015年6月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試點工作,浙師大是首批23所試點高校之一。浙江師范大學大學在2015年設立了第一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龍泉青瓷方向),在2016年分別設立了第二期東陽木雕和第三期云南劍川木雕、建水紫陶班三個培訓班,三期培訓人數總達250人。研培計劃以“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為總要求,構建“通識課+專業課+參觀交流+實踐”的教育教學體系和“課堂教學+實踐訓練+考察觀摩+交流研討+作品展示”五位一體的培訓模式,旨在幫助廣大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第二期,云南劍川班的學員施四同說:以前總是覺得自己的東西缺少一些東西,不太美觀,后來通過老師的課程,才知道,自己的作品對構圖比例定位不準”,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提高中國傳統技藝的傳承活力和傳承人的傳承能力,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促進傳統工藝振興;而對于承辦院校來說,研培計劃也有助于帶動相關學科和師資的建設與發展。
【注釋】
[1]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ihchina.cn/51/51_1.html)
[2]浙江省人民政府網(http://www.zj.gov.cn)
[3]王巨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
[4]王巨山.浙江文化遺產保護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宮云龍,男,山東濱州人,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民俗學碩士研究生。
張琳,女,山西臨汾人,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民俗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