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應發
摘 要: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因受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影響,使得物理教學面臨諸多困境,農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學之路舉步維艱。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組織好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作為教師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關鍵詞:物理學;初中物理;有效性;物理教學
作為一名農村初中的物理教師,要實現物理有效教學,則應根據物理教學現狀和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利用好身邊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農村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學。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初中物理教學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談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
一、成為有效型教師:轉變教育理念,提高理論素養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新型教育理念中,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成功的教學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才能實現。課堂教學過程要“以學定教”,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創設自由討論的場合,創設聽取意見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敢做,勇于、樂于展現自我,保證自主探究活動順利、高效進行。
二、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做得好的同學點贊
初中學生對物理知識充滿了好奇心,有著較強的求知欲,由于自身特點,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善于闡述自己的觀點。所以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努力將自己的心理調到符合初中學生的特點,符合教學內容需要的狀態,將激情和微笑、趣味和愛心帶進課堂,這樣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學生因學習緊張引起的心理壓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敢于說話,敢于爭辯,無所顧忌,往往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創造的萌芽。用愛心感染學生,用真誠換取信任,使師生關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用科學史實創設情境。可以用一些科學史料中的典型事例來創設情境:例如講長度測量時,教師可以通過介紹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來創設情境;講浮沉條件可以引用“曹沖稱象”的故事來創設情境,吸引其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有效的學習氛圍。
(2)利用新奇實驗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利用學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的實驗現象,喚起學生的注意。例如:在“大氣壓強”教學中,先演示“窄口瓶吞雞蛋”的實驗,這奇跡般的現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當學生明白大氣壓的概念后,為了加深印象,將一只玻璃杯灌滿水,用一張硬紙片蓋在杯口上,再按住紙片把水杯倒過來。
(3)依托生活經驗,巧用身邊之物創設樂學情境。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說過“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就是說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要大力倡導做簡單易行的替代性實驗,特別是缺乏實驗器材的農村地區。例如:利用塑料瓶可以啟發學生做很多的物理實驗:探究聲音的音調、光的直線傳播、研究光的折射現象、凸透鏡成像等,并且通過實驗探究將物理知識運用到社會和生活中,真正做到讓物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物理知識服務于生活,服務于社會。
四、聯系實際,發揮生活資源優勢,實現有效教學
1.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在講授杠桿的應用時,我就事前做了充分準備,提出了學生可能會想到的一些問題,例如,阿基米德說過,給他一根足夠長的杠桿,他能把地球翹起來,這可能嗎?家中門的把手為什么安在門邊緣處?然后我準備了一些日常用品:老虎鉗子、剪刀、釣魚桿、桿秤、天平、起子等,先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分別說出如何使用,然后運用杠桿原理,引導學生解釋這樣使用的理由。這種教學雖費時費力,但學生學習勁頭高漲,課堂效果很好,便于理解有關知識。
2.讓學生積極體驗生活。例如,在學習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后,要求學生坐火車或汽車時,在車站觀察并排車的運動情況,體驗由于運動的相對性而帶來的神奇現象。
3.讓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例如,學習液化知識前,讓學生觀察燒開水的壺嘴向外噴“白氣”現象,并思考為什么離開壺嘴一段距離才看到“白氣”?讓學生思考晨霧是怎樣形成的?蒸饅頭冒“白氣”和冬天我們呼出的“白氣”是否一樣等,這樣既使學生感到物理知識就在身邊,又使學生思考問題有針對性。
五、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用科學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規律的內容是很多的:例如實驗觀察法(歐姆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的建立)、理想法(光滑表面、輕繩、輕質杠桿等模型的建立)、等效法(電阻的串聯并聯、二力合成)、科學想象法(牛頓第一定律)、數學法等。在解決物理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引導學生挖掘特殊的思維方法技巧,逐步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總之,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不斷探索與創新,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