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摘 要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也是教師備課的重要一環。好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鞏固一堂課所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智力,拓展知識面,點燃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培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講究作業設計策略,優化作業設計方法,可以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得到良好的發展。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嘗試實踐,現通過本文闡述之。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開放性 作業設計 形式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6-0080-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征求意見稿中提出,過重的課業負擔嚴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來。要通過減輕課業負擔,保證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可見,為學生布置一些開放性的作業、科學制定學習量為中小學生“減負”,正成為各個教研機構探索語文教學模式的新課題,是課程改革對廣大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們在作業設計方面的新挑戰,是未來作業的必然趨勢。
我們有必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以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為目標,圍繞開放性作業設計的基本要求,重點把握科學設計要領,努力抓好開放性作業的評價工作,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梁,從而優化語文學習環境。
一、開放性作業的設計要求
1.層次性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而開放性語文作業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更需要體現出層次性。
2.豐富性
新課標告訴我們,小學語文的學習要面向生活,應該積極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豐富性是小學語文開放性作業的又一基本特征。
3.趣味性
傳統的作業形式單一枯燥,讀寫訓練量大,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所以,作業的形式應靈活多樣,不拘一格,與聽、說、讀、寫、演、畫等訓練形式全面結合起來,各項并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多樣的作業形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生活中發展,還能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
4.綜合性
《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分成“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大板快,我們在實施過程中應高度重視“綜合性學習”這一內容,在布置作業時,我們要以促進德、智、體、美和口頭語言、書面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全面和諧發展為目的,設計作業時不能只強調某一方面,而應兼顧知識的鞏固、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的升華等。
二、以包裝呼喚新意,提高學生對語文作業的興趣
對于一成不變的事物,人們往往容易厭倦,孩子更是如此。同樣的東西,有著特別的包裝的就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興趣。在設計小學語文開放性作業時,可以發揮語言的魅力,把一些司空見慣的祈使句,變成充滿童趣、充滿人文關懷的話語。還可以通過發揮顏色和圖案的作用,中低年級的作業可以用鮮艷的色彩標寫題目,用有一定圖案背景底色做的練習本,這樣會使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這樣,雖然還是做同樣的作業,但由于巧妙地包裝了一下,學生在作業過程中,不會感到厭倦,始終保持著積極的心態,可謂事半功倍。
三、階梯設計,挖掘學生的個性特點
在同一棵樹上很難找到兩片形狀完全一樣的葉子,一千個人之中也很難找到兩個思想感情上完全協調的人。我們所面臨的教育對象——小學生,由于受自身的生理、心理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他們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個體差異,他們的興趣愛好不同,有的喜歡表演,有的喜歡繪畫,有的喜歡書寫等等,這樣必然導致接受同樣的知識有快慢之分。
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要讓不同的人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在設計作業時,不能“一刀切”,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開設一個多梯級的菜單,讓學生有一個較為寬松的自主選擇范圍,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作業,培養語文能力。
四、重視實踐引導,讓作業更貼近生活
動手做小制作和小實驗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技能,而且還有利于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有些課文,帶有常識性道理,學生通過實驗,了解其中的道理,體會到人物的聰明睿智。在學習這些科學性較強的課文時,都可以布置小制作和小實驗的作業。讓學生帶著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到生活中、大自然中去體驗、實踐一下。這樣,學生在動手中鞏固了語文知識,活用了各個學科的知識,體現了學科整合的理念,無疑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將大有裨益。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