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劍
【摘要】新課程標準的頒布,使英語課堂教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合作交流,創新思維”已經成為英語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因此,英語課堂上學生活動成為貫穿課堂始終的教學手段,但是不少教師在課堂上為迎合課程理念放任自流,使英語課堂的活動雜亂無章,失去了活動的意義。為此,分析課堂活動的錯誤做法,提出課堂活動要講究“值、趣、新、效”六字,力求落實活動實效。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小組合作 主體地位 互動 課堂評價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英語的課堂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在多樣情景中體驗、交流、學習。縱觀我們的英語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活動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不少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巧妙設置情景,大膽放手,把學生的“動”放在第一位,課堂上熱熱鬧鬧,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然而,令人欣喜的背后,又令人心存些許的擔心。不少教師,特別是年輕的教師,在課堂上夸大了課堂活動的重要作用,“活”而無度,“亂”中無序,學生高漲的激情一發不可收拾,混亂的課堂難以收到應有的效力,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對英語課堂活動的組織和設計還存在著誤區。
一、學生能力的展示不是“秀自己”
一些英語教師喜歡在開課時,讓部分學生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進行值日匯報,或背誦課文,說了一大通英語,其他學生成了看客,只是某個學生在“做秀”。這種課堂活動訓練的面較窄,沒有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非只是小組合作
現在,很多老師認為,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所以,在課堂活動中大量的小組活動顯得課堂熱鬧非凡,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難發現,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有的小組兩三個人同時搶著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始終只有一兩個人發言,其他人一言不發,只是心不在焉地坐著;有的小組互相推辭,誰也不發言;有的小組借此機會閑聊、說笑或者干別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為活動而活動,為求突出主體地位而勉為其難。
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并非“看客”和“局外人”
有些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活動時,自己就沒有事干了。有的站在講臺上充當“看客”,有的坐在一邊成了“局外人”。他們認為,活動是給學生安排的,教師僅是坐等學生的成果就行了。實際上,我們的課堂不僅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活動中,教師應該是“千手觀音”,既是導演,又是裁判;既是引導員,又是協調員;既是評論員,又是巡視員;既是學生的助手,又是學生的保姆。總之,教師要隨時調控學生的活動,隨時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
四、不進行評價的活動削弱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不少教師在學生進行活動后僅僅輕描淡寫地說,“Very good./Good job.”等,這種評價僅偏重于對學生個體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生所在小組集體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評價。特別是很少關注那些平時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的學生。針對如上分析,要求我們在組織和設計課題活動時要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據,將學生調動起來后,“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放手時大膽放手”,收放自如,“活”中有度,“亂”中有序。
1.講究一個“實”字。課堂活動的設計要從實際出發,講求效益,真正有利于強化知識重點,突破知識難點。學生活動的開展與否以及多大程度上的開展活動,取決于所學知識的要求、學生的實際和客觀條件,不要脫離實際“為活動而活動”。
2.體現一個“值”字。我們的課堂活動應該是有價值的活動,也就是要求課堂活動要真正為實現教育教學的目標服務,而不能走過場、做樣子,“為了活動而活動”。我們提倡發揮學生主體性,開展活動教學,主要目的是在于改變過去教師一味“灌輸”的教學方式和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通過為學生創建開放的學習環境,交互的活動參與,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生成性地掌握知識。而不是組織一些隱晦難懂的、毫無意義的、無法用英語表達的活動。
3.強化一個“趣”字。課堂活動的設計要從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出發,追求形式上的生動、多樣和內容上的貼切和有趣,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專注程度是有限的,其興趣容易轉變。所以,課堂活動在形式上要克服僵化、單一的弊病,體現有趣、生動、多樣。
4.落實一個“互”字。無論何種課堂活動,我們都不能搞“一言堂”(只有老師的夸夸其談和越俎代庖),搞“幾枝獨秀”(只有幾個小組長反復表現),搞“放羊式”(對小組活動放任自流),搞“渾水摸魚”(差生趁機說話拉呱),課堂活動應該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有機結合。
5.評價一個“效”字。課堂活動需要評價手段的支持,有效的活動評價方式是實施有效教學活動的保障。教師應及時評價學生的課堂活動,使他們能從教師的反饋中獲取信息,并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提高學習熱情。評價結果要注重一個“效”字,以活動是否有效,活動是否收到效果為評價的標準。當然,除了教師的評價,學生還要進行自評和互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部分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是我們組織課堂活動的指南針,是我們的行動方向,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僅要從“灌”到“動”,而且克服“為活動而活動”的形式化傾向,追求從“動”到“生動個性有價值的互動”,從“活”到“有理有度的靈活”,從“亂”到“有規有矩的亂中有序”。讓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