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清
【摘要】隨著高科技發展,培養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是必然趨勢。
【關鍵詞】化學教學 創新 激發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156-02
中國的中學生屢獲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獎,而當今中國尚未培養出獲諾貝爾獎的人才,這是值得中國教育界深思的問題。21世紀,人類已跨入新的世紀,這是一個高科技迅猛發展,知識經濟蓬勃興起的時代,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是必然趨勢。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指出:“教育的任務是毫無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力都結出豐碩的果實……這一目標比其他所有的目標都重要。”面對新世紀,人的創新精神將變得十分重要。
創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而留美博士黃全愈認為:所謂“創”就是打破常規,所謂“造”就是在打破常規的基礎上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包括方法、理論、產品、事物等。因此創新型人才要具備兩個重要特征: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精神是創新人才產生創新行為的動力,是人類心理的高級形態,是智力尤其是思維的高級表現。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既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術,更訓練科學方法和思維,還培養科學精神和道德。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和研究化學時必須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創新精神。現對如何利用化學的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一些探討。
一、激發學習情感,培養創新動機
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原因,行動產生于需要,學生的這種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頭腦里的反映。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化學史是無數科學家用他們畢生的心血,乃至生命追求真理寫成的歷史。在化學教學中教師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介紹化學科學家小傳,他們的創造發明對化學乃至世界科學的重大貢獻的動人事跡。例如拉瓦錫不畏權威,挑戰燃素論,提出新的燃燒理論,并為氧氣下了科學的定義,為追求真理獻出了生命的可歌可泣事跡;英國著名科學家約翰.道爾頓,他的原子論學說使他被譽為現代化學之父;門捷列夫和他的元素周期表的發現;居里夫人和鐳元素的發現;還有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候德榜,他潛心研究制堿技術,打破了帝國主義對制堿技術的壟斷,他成功地改進了生產純堿的索爾維法,發明了聯合制堿法……科學家們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及不朽業績,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情感,產生努力追求真理的強烈愿望,形成了創新遠景的動機。
其次,在教學中注意向學生介紹化學知識在生活中實際應用,化學與環境保護,化學與社會等實際問題。例如在講到水時,很久以來,人們認為水在地球分布很廣,江河、湖泊和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積的3/4。水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用不著節約用水,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雖然地球上的總水量很大,但淡水資源卻不充裕,地面淡水還不到總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勻。有的科學家預言:“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水與我們是息息相關的,水對人類非常重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資源短缺和水被污染的問題日益突出,合理地開發和保護水資源是當前社會所關心的話題。教師的這段前言可激發學生渴求化學知識的愿望,產生積極的化學情感,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需要的動機。
二、營造課堂氛圍,培養創造思維
輕松、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激昂的精神狀態,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消除消極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感和疲倦感,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是驅使人積極進取,主動思考,從而產生創造性思維的動力。因此,培養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基礎。例如在講“無色的酚酞試液遇堿變紅色的性質”之前,我們可以做一個“小魔術”:事先把一張白紙浸泡在酚酞試液中,晾干備用,用玻璃棒點無色堿液在“白紙”上寫化學兩個字,結果顯示出紅色的“化學”兩個字,從而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無色的酚酞試液遇堿變紅色”的性質。在如講“自燃”的概念時,引出民間傳說中的“鬼火”:在山上或在竹林中,晚上有時會出現忽閃忽閃的藍色火焰,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鬼火”了。到底是不是鬼火呢?這是怎么回事呢?這下,同學們的興致來了,思維非常活躍,熱烈地議論著。哦!原來在山上或在竹林中埋著一些動物的骨頭,而骨頭中含有白磷,這種物質的著火點很低,當溫度達到著火點時,不經點火也會引起自發的燃燒。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中處于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易出現獨特的思維,在課堂中形成主動思考、勤于思考的氛圍。
三、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新精神
思維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思維總是由問題引起的,是同解決問題形影相隨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置多加思考方能逾越思維的障礙,使學生時時感到不足,又時時感到思考的樂趣。例如在做氯化鐵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時,同學們都很清楚生成紅褐色的氫氧化鐵沉淀。這時向學生提出問題:氫氧化亞鐵是什么顏色的?如何制取氫氧化亞鐵呢?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學生們馬上動手做起實驗來。不一會有學生得出了答案:氫氧化亞鐵是白色沉淀;先由鐵跟稀鹽酸反應制得氯化亞鐵,氯化亞鐵與氫氧化鈉反應制得氫氧化亞鐵。這樣,學生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創新思維得到一次很好的訓練。再如講石灰石時,提出問題:你知道廣西桂林地區溶洞內的鐘乳石、石筍和石柱是怎樣形成的?然后讓學生觀察實驗: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設問: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后又變澄清?學生帶著疑問自學課本,通過討論得出結論: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生成白色的沉淀碳酸鈣,而碳酸鈣又與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所以溶液又變澄清了。在自然界中,沒有碳酸鈣的碳酸氫鈣溶液如果受熱或遇壓強突然變小時,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氫鈣就會分解重新變成碳酸鈣沉淀,經過不斷地發生上述變化,就形成了鐘乳石、石筍、石柱了。這樣通過實驗及步步深入的質疑、解疑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更靈活多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進行創新教育的實驗,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教育實踐改革的必然趨勢。法國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貝爾納說:“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的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于創造力的才能。”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不但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而提高了化學科的成績。讓我們共同營造充滿活力和創新意識的課堂,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教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