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鈺
(福建省福清康輝中學)
摘 要:《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基礎教育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學也不例外。情境教學是新型的教學方法,主要通過在教學的過程中設置教學情境來實現教學目標,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應用情境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進而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以及教學效率,使得教學質量得以不斷提升。
關鍵詞:情境教學;高中生物;課堂應用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布,對改變當前存在的“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現象,推動基礎教育教學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也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境教學是創新教學的具體體現,如果其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恰當應用,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生物的能力,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情境教學法的意義
情境教學是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
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進行教學,主要是為了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抽象的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化,使學生充分地理解較為難懂的教學內容。情境教學還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促使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本內容,全面掌握基本的教學知識。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是單純地向學生“灌輸”課本知識,缺乏相關的延伸講解,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以情境教學為主的學習方式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使學習更有趣味、更高效。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
1.創建科學化的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想不斷提升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就應該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手段。在應用情境教學模式學習生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模擬實驗為學生營造科學化的教學情境,給予學生更直觀的教學感受。例如,在學習“伴性遺傳”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模擬女性色盲攜帶者產生的配子種類(XB,Xb)和正常男性產生的配子種類(XB,Y)進行組合,讓學生認知位于X染色體上的基因遺傳規律,與孟德爾的分離定律不相矛盾,加深對分離定律的理解和掌握。科學的模擬實驗可以將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更簡便地表現出來。所以,教師可以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促使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描述,進而得出有效的實驗結論。
2.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與生物教學密切相關,所以在進行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課本內容作為教學的基礎,然
后將生活中的點滴引入課堂,以此創設情境教學。例如,教師在講解“食品安全問題”時,可以提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和進行實地調查,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視頻展示綠色食品的檢驗標準和出售時的專有標志,以此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有目的地討論食品安全問題,并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巧妙地辨別綠色食品。與生活相結合的教學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培養學生思考探究的能力,使學生更樂于學習抽象的概念。
3.創設問題化的情境
講述法是一種常見的課堂教學方法,但長時間的、單調乏味的講述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問題情境的創設,通過
對課本知識進行整理,找出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形成有效的問題串。例如,在講授“植物生長素的發現”一節課,以“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為引子,引出問題串:(1)紅杏為何會出墻?(2)是哪種環境刺激改變了紅杏的生長方向?(3)這種改變有什么適應意義?(4)這種生長方向的改變,發生在植物的哪一部位?以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重現達爾文的金絲雀虉草的實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不斷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以此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作為創新型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情境教學的使用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生物,通過新穎的學習方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可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取得好的學習成績,促使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為社會培養更多綜合素質較高的專業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于志坤.探析高中生物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3(14):156.
[2]戰秀梅.淺談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校外教育,2016(5):129.
[3]袁萍,劉玉英,徐作英.高中生物教學中PBL教學法應用初探[J].學周刊,2016(26):101-102.
[4]張學勇.高中生物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J].生物技術世界,2014(11):196.
[5]魏印卿.情境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 學周刊,2016(35):89-90.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