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新疆石河子總場第二小學)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研究過程中,教師不再以單純的數學知識教學為核心研究環節,而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為主進行專門的研究探索。隨著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差異性和發展能力也逐漸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內容,學生有著不同的個性和思想,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就必須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基于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的實踐研究進行簡要的探討,希望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教學實踐
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在我國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效,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不同學生的個人情況和能力水平進行研究后,再結合小學數學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化的教學體系建設,這也是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的基本定義。這一教學方式在利用的過程中非常符合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尤其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學生個人能力和學習思維方面,更是有巨大的優勢。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中的分層理念,是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而研究形成的,分層的內容不僅僅局限于學生的成績,更多在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學生的可發展空間,最大限度地幫助班級內所有的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就我國當前的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實踐研究來說,教師在課堂教學建設以及教學體系建設過程中,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學目標的分層建設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目標與教師的教學目標是有非常大的關聯性的,教師要想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首先就要從自身出發,進行良好的教學目標建設。在利用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進行教學目標建設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教學課堂對學生的個人理解能力有初步的判斷,同時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來了解學生的基本認知能力和先天個人條件,同時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外愛好等有基本的了解,這樣就可以為教學目標分層建設奠定基礎。在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分層建設不僅是基礎環節,也是核心環節,教學目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分層教學法能否有效利用和實踐,如果分層內容不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就很難在課堂教學中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內容。
二、教學模式的分層建設
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教學模式的分層建設。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是建立在新課程教學改革標準上的,教師要想實現教學模式的分層建設,就必須著重了解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切合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避免教學內容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給學生帶來不利影響。在實際教學課堂中,教師應該適當地留給學生一些拓展空間,不能局限于某一種特定的教學模式來進行課堂建設,讓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教學課程環節中體會到不同應用價值的教學模式,這也是教學模式分層建設的關鍵所在。
三、課堂教學環節的分層建設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本身所包含的教學環節就比較多,相對于小學階段的其他科目來說,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更加需要教師的體系建設。在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環節的不同作用和不同聯系,讓學生可以在相同的教學課堂中找到其他課堂環節的關聯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以及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和解決的能力。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在課堂環節的分層建設中,教師應該著重加強對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的學生的引導,讓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環節中得到完善,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四、課外教學的分層建設
小學階段的學生不僅要提高學習成績,還要提高課外學習能力,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和指導下,教師越來越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自主參與能力,但在課外學習培養環節上,還沒有很好地進行實踐,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就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在學生的課外學習上進行深度的實踐教學研究。教師在家庭作業以及課外教學資料的安排上,可以有效利用分層理念,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有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還能逐漸縮小學生之間的能力差距。
五、注重分層教學實踐的過程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時刻保持警惕,不能讓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成為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而是應該利用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和性格差異進行有效的課堂建設。這也是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實踐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理念,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學生的學習留下足夠的拓展空間,有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就目前的實踐發展研究來看,還是有比較多的問題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研究實踐,來提升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法的有效性,為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開辟更廣闊的道路,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做好基礎工作。
參考文獻:
[1]米瑪卓瑪.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1(9).
[2]王艷霞.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管窺[J].新課程(上),2015(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