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平
(平涼市第五中學)
摘 要:著名思想家王充說過,讀書學習“凡貴通著,鬼其能用也,若學而不用,則等于鸚鵡學舌。”學習歷史猶如和古人對話。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人,其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必然有很大的差異。怎樣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更好地走進歷史,探究和理解歷史,是擺在每位中學歷史教師面前的新課題。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生;走進歷史
歷史是人類過去的記憶,也是人類寶貴的財富。作為一個歷史教學者,應該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途徑更加積極地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厚實的歷史感。筆者以為,一個中學歷史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途徑引導學生走進歷史,幫助學生培養起對歷史的感悟能力。
一、以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為目的的課堂設計
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初步具備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和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而高中階段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更加深入,“背一背”能學好歷史的做法早不管用了。“背一背”只能在門外看歷史,要走進歷史、學習歷史,就要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學生持久喜歡學習歷史的關鍵。按照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的要求,課程教學的目標要素質化,體現知識與能力的有機統一。
二、重視對歷史過程的把握
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對歷史過程的把握,讓學生獲得對歷史的整體性感知。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總是有其發生的歷史背景、過程以及結果。因此,中學歷史教師對歷史事件的解釋不能太過于簡單化,應該發掘歷史事件的背景因素,并且做到對歷史事件盡可能地細致描述,并在對歷史事件的深入介紹中導入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一個完整的脈絡中體會到歷史事件的深意和整體感知力,逐漸獲得解讀歷史的能力。
三、歷史課堂與時政熱點的結合
我們生活的世界,橫看社會,縱看歷史。歷史學科歸根到底就是要提升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培養應用、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這樣會使學生深刻理解歷史和讀懂現實,會更為積極有趣地對待歷史課堂。再如,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學習可以與現實中個別干部的“一言堂”做法相連,以古驗今,古今同鑒。說白了,歷史教學就是服務于學生生活與人生的教育。
四、在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感
如果中學歷史教學能夠讓學生真實地走進一些歷史的遺址(如紅色圣地和機構——歷史博物館),親身聆聽歷史經歷著對過去歷史的口述,這必將極大地激發和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對歷史的感受力。
五、開展歷史討論
課堂內的教學主要是歷史老師通過自己對歷史的分析給學生以理解歷史方法的啟示和引導,而課外歷史書籍的閱讀和情景化歷史教學的目的則在于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歷史信息。在此基礎上,歷史老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專題性的討論,并在學生討論中多做積極的引導和鼓勵。這樣不僅能夠起到讓學生彼此交流的目的,更深層次的意義還在于讓不同的學生在對同一歷史主題的探討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互相爭鳴,各抒己見。
六、尊重學生的見解和看法
教育要敢于肯定學生回答歷史問題的勇氣,并尊重學生的看法、見解。不論在課堂內外,教師都應該積極接受學生,使學生有機會根據學習內容思考與表達認識,這對學生最終形成正確的思想、情感、價值無疑會有巨大的積極影響。新課程改變的不僅僅是課程內容,更重要的是課程的觀念。讓每一堂歷史課更加貼近學生,讓學生在課堂的思維碰撞中為他們的將來留下更多的“東西”。同時這樣做也能引導學生成為一個健康的、不容易走極端的人。
七、擴展歷史閱讀
教師應利用課外讀物引導學生擴展歷史閱讀,最大限度地獲取歷史信息。中學歷史教材因其篇幅限制,并不能提供全面豐富的歷史信息,讓學生通過課外歷史信息的閱讀獲得更多的歷史信息。在這一方面,一個中學歷史教師可以為學生精心挑選一些層次吻合歷史書籍,有一本或兩本內容編寫較好的即可。當然,中學歷史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觀點中肯的相關歷史劇或電影或者相關歷史的光盤資料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歷史信息。
八、課外交流、做朋友
現在社會上各種思想對學生影響太大,很多歷史劇不尊重歷史事實,甚至篡改和歪曲歷史,這樣很多歷史觀念、歷史現象往往會和學生內心的價值觀有較大的沖突。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和學生交流,做他們的朋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生活氛圍。親其師,信其道。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能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做到以上幾點,則會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真實的歷史,幫助學生培養更深厚的歷史感,獲得更深邃的歷史判斷力,進而逐步建立起正確的歷史觀。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歷史教學的目的,真正體現歷史于人類社會的價值。當然,教無定法,教法只有和學生(學情)相結合才能真正促進教學。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