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興
(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學)
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高效提問不僅能強化學生問題意識,而且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是深化初中數學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對此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實際,從三方面入手,重點探討初中數學高效提問的生成對策,以期為廣大同仁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初中數學;提問;高效性;生成對策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增進師生互動的有效手段。課堂提問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策略性開發問題,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數學思路去思考,使得課堂節奏清晰明快,才能使學生在最好的狀態下學習數學。
一、趣味設計,激發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人眼中的數學,除了古板的數學概念,就是枯燥無味的點、線、面,碰到幾何問題需要發揮空間想象力進行抽象思考的時候,更是一頭霧水。所以與其他學科相較而言,大部分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然而換個角度,一旦有了數學思維方式,并對數學的深奧和復雜產生好奇心,那么主動向老師提問和一步步揭開答案的快感,將為學生打開數學世界的另一道大門。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根據當堂課的主要內容,為學生設計一些能引起其好奇心的課堂問題,帶動學生主動思考,調動學生在解答數學問題時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避免生硬古板的老方法,在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性格愛好、經驗水平等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靈活采取啟發式、激勵式等語言創設開放的、探究的問題情境,以全面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化、藝術化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全面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例如,在進行“232大小”問題教學時,若是單純地提問“232是幾位數?”這樣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而若是將問題設計為:“1毫米的紙對折32次的高度和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相比較哪個更高?”則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后續課堂教學的高效生成奠定堅實基礎。
二、針對提問,提高效果
人們去了解新事物通常是從表象到本質,從簡單到復雜。學生在學習數學時也是這樣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但是不能忽略學生認知水平和經驗基礎的差異,所以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設計問題。根據教學目的主要考點,衍生出一些相對簡單的小問題來提問,調動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一起展開思考,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解答。例如,在進行“中點四邊形”的教學時,筆者創設了如下問題情境:“依次連接四邊形四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依次連接矩形四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依次連接菱形四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依次連接正方形四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依次連接等腰梯形四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為了更快建立學生腦海中對數學知識結構體系以及考點、難點的強化鞏固,教師應當按照各個問題的邏輯層次進行有序提問,努力引導學生展開思考,由此學生有了自信和興趣,其數學思維能力也會日益增長。另外,教師在課堂上也要“耳聽八方”,在與學生互動問答的過程中,隨時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出新的有效問題,使得每節課都生動嚴謹,富有創新思維。
三、優化氛圍,強化深度
數學教學實踐中,提問是激發學生數學思維的有效途徑,但提問并非教師隨意的主觀意見,而是在全面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圍繞核心知識點、考試重點、知識難點而展開的針對性問題設計。明確課堂上要完成的教學目的,抓住提問問題的節點,才能在課堂提問中切中知識要點,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積極發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樂趣,鼓舞學生以增強其在面對這門枯燥學科時的信心。在授課中,教師可以放低高高在上的身段,偶爾通過幽默有趣的方式與學生交流互動,進一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為了活躍課堂氛圍,在關于一元一次方程教學中筆者采取了趣味誘導式來展開:“無論是誰,將自己的年齡乘以3,然后減7,最后除以2,只要告訴我得到的結果老師就能猜出你的年齡。”學生將信將疑告訴我自己得出的數字,然后紛紛被我“破解”,學生大呼“太厲害了我的老師啊,您是怎么做到的呢?”于是就向學生輕松導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與意義。這樣提問就能制造出關于相關知識點的懸念,活躍課堂氛圍,甚至增強個別學困生的求知欲,可謂一箭雙雕。
在數學課堂里,教師應當抓住每一個關鍵環節有的放矢,采取豐富多樣的提問方式,調動激活學生數學思維的活力,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拓展視野,加強自主思考、創新解答的意識,將書本中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掌握更多知識,也為之后的學習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天俐.論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科技展望,2016(31):188.
[2]史福艷.新形勢下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6(27):138-139.
[3]翟增鑫.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科技展望,2016(6):248.
編輯 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