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
摘 要:“問題學生”的轉化,是教育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在教育教學中,“問題學生”轉化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均衡體現。教師在”問題學生”的轉化過程中,容易走入幾個誤區。
關鍵詞:問題學生;轉化;教學效果;誤區
一、教師在“問題學生”轉化過程中以罰代教
懲罰學生收效不大而危害多多。首先,懲罰學生,有損學生身心健康。學生受懲罰,懲罰前學生因有事而心驚,心理壓力大,影響接受事物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懲罰后打擊學生自尊心,學生會感覺孤立、自卑,遠離老師,與老師無法產生共鳴,從而影響教育教學;如果老師失去控制力,對學生進行體罰,學生身體受到傷害的同時,心理受損更加嚴重,對教育教學更是不利。其次,懲罰學生容易導致學生破罐子破摔,加重“問題學生”的“問題”。研究”問題學生”的對策以來,我嘗試過懲罰:有一孩子,抄寫生字時十個字要寫錯五個左右,我對他實施錯一個罰抄十次,錯的再抄錯,繼續抄十次,開始正確率稍微高了一點,但一個星期下來,不僅錯誤率更高,反而課間不休息地寫也都無法趕完了,我都要崩潰了,他還能堅持嗎?只好宣布取消此辦法。類似的情況聽說過不少,那些家長替孩子趕作業的緣由,很多就來自于老師們的“罰”。懲罰,會把孩子一步步地逼向懸崖。老師要明白懲罰學生給教育帶來的危害,才不會輕易走入這種教育的誤區。
二、教師在“問題學生”的轉化過程中缺乏針對性,千篇一律
不同的學生,問題不一樣,問題出現的原因也不一樣,轉化過程中也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很多老師對“問題學生”都采用同一個方法,就是加大督促的力度:老師自己監督,利用學生相互監督,再三叮囑家長,利用家庭力量進行監督。這種方法表面上看是能達到目的的,學生作業能達到要求,行為也能控制在要求之內,但教育的目的還是沒有實現。從身邊的事實不難看出,這種以監督代替教育的現象是普遍的。以監督代替教育的結果,用醫學術語說,是治標沒治本。我們教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單純教學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對“問題學生”既要治“標”也要治“本”。所以,對不同的“問題學生”要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轉化方法,因人施教,讓學生能從本質上發生改變,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三、對“問題學生”不予轉化,順其自然
生活中,對于不寫作業的孩子,我們常常聽見有家長唉聲嘆氣地說:“唉,打也打過了,哄也哄過了,就是沒作用,真是拿他沒辦法,隨他去了,成龍上天,成蛇鉆草。”在教育教學中,“問題學生”讓人頭疼,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轉化“問題學生”是教師的職責,這是老師推卸不掉的。我們對每一位“問題學生”,都沒有放棄教育的理由,也沒有放棄教育的權利。家長對孩子無奈,是因為他們對教育不專業,沒有研究過心理學,我們做老師的不一樣,在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是接受過正規培訓的,而且是經過考核達到畢業水平的,國家賦予我們教育的任務,我們就不該負了重望。所以,對于那些有頑固問題的學生,我們有必要與家長溝通,根據學生的“問題”類型,分析導致“問題”的原因,與家長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任其發展,讓不良習慣繼續惡化。
四、轉化“問題學生”急于求成
學生偶爾出現問題,那是正常的,不能排入“問題學生”的行列。“問題學生”是問題反復出現,還具有“久治不愈”的頑固性。轉化“問題學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老師必須明白這一點。如果急于求成,在轉化過程中自己將會失去耐性而中途放棄,這樣不僅前功盡棄,還會使學生的“問題”進一步惡化。如果急于求成,“問題學生”的頑固性“問題”容易觸及老師底線,引起體罰學生的事件。我們在轉化“問題學生”的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和教育原則,準確分析學生的“問題”,靈活運用轉化方法,對癥下藥,耐心教育。
教育要求老師要和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侮辱學生人格,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我們在轉化“問題學生”時,要用真情去關愛學生、感動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生親密的合作伙伴,用耐心去培養學生。總而言之,在“問題學生”的轉化過程中,我們要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因材施教,同時注意避開以上幾個“問題學生”轉化的誤區,做到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侮辱學生,以關愛為方式,用不同的方法去改變學生,不放棄每一位“問題學生”的教育,不急于求成,耐心對待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賀新林.走出“問題學生”轉化的誤區[J].商情,201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