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巧娜


(珠海市斗門區實驗小學)
摘 要:班級常規管理面臨的復雜問題涉及學生的道德教育、文明禮儀、環境衛生、教學常規、集體活動等方面。由于班級管理內容繁瑣,在班級常規管理實踐中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作為指導,實施“小組競爭”班級常規管理模式,從而達到班級班風和學風提升的有效管理效益。
關鍵詞:小組合作;有效管理;團隊意識
一、班級管理實施“小組合作”的必要性
六年級正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一個過渡時期,心理特點很不穩定,具有簡單、幼稚和半成熟的特點。他們開始不屑與低年級學生為伍,渴望加入成年人的行列,遇事開始獨立思考,不再一味盲從教師和父母。但這種“獨立意識”帶有與生俱來的幼稚性和片面性。六年級也是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年,學生無法沉下心來學習,無法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擔任班主任十多年,我一直在尋找如何在這個科技發達且五彩斑斕的世界里把學生帶回安靜的課堂的方法。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小組合作”能更好地帶動學生,在班級管理中也初見成效。
二“小組合作”實施的過程
1.小組分組、命名,增強團隊意識
班級常規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內容,班級常規管理的有效開展,有助于促進全班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在接手新班級前,適當的班級發展規劃是十分必要的。通過調查、統計,把全班同學分成五個小組,再考慮性格、行為的搭配,使小組的組建具有操作性、科學性和合理性。分組后,各組組員共同商討、策劃組名,小組的名字能夠體現小組成員的共同愿望和奮斗目標,體現出小組特色和個性化,并把組名及其組員照片粘貼到墻上。我班五個小組名字分別是(見表):
2.各司其職,有序合作
在確定奮斗目標后,各小組根據任務進行合理分工。在分工前,我明確了小組在班級常規管理中應承擔的任務,然后讓小組推薦或自薦一名組長,組長給組員分配任務,進行協調分工。根據我班常規管理的情況,具體情況如下:各小組要承擔最起碼的任務:一是作業收交,二是衛生值日,三是協調小組每人的關系,四是帶領小組爭取每周優勝小組。
3.“小組競爭”,提高競爭意識
具體做法如下:制訂小組評分標準包括德育評分表,德育評分表包含學習評價表、值日評價表、紀律評價表,每周班會課班長總結上周的總分,總分最高為優勝組,總分最低為最后小組。勝出小組全組在全班展示小組的組名、組呼,派代表講獲勝的心得。最后,小組也要在全班展示小組的組名、組呼,總結上周不足,提出下周目標,并接受適當的全組懲罰。
三、“小組合作”模式下班級管理初見成效
1.好習慣逐漸形成
班級管理剛建立學生還有各種不良習慣:上課時隨意站起來,有個別學生趴在地上,下課追逐,垃圾隨地扔,作弄同學,同學之間常有小矛盾等。我班有一個學生小龍,上課不聽課,上課期間突然站起來發出怪聲,嚴重影響上課秩序,基于這種情況,我特意安排了組長坐在他旁邊,隨時提醒,我及時跟蹤,小組多次因為他被扣分,組長也組織組員商量對策,經過一個學期的幫助,他上課紀律有了明顯的改進。
2.團隊意識加強
建立小組管理,對遵守紀律較好的小組進行加分,對違紀小組扣分,實施了兩個星期,學生形成了習慣,教室變得安靜了。
3.良好品德的形成
小組合作培養了學生之間和諧的關系,因為還是小學生,學生很多時候會因為小事斤斤計較,發生爭執,在教育過程中,以小組為喻,小組就像一個家庭,大家應該互相尊重,包容關愛。在小組的影響下,學生學會理解、寬容。
4.互幫互助風氣的形成
小組中有成績較好的學生,也有較差的,實行一幫一。其中小波最熱心,任何同學有困難,她都主動幫忙,小組管理得很好,同學們都很喜歡她。
5.學習氣氛濃
建立“小組合作”模式,下課期間學生互相提問、互相督促,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習成績不斷提升。
“小組競賽”班級常規管理模式正是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不斷探索出的一種有效的管理方式。這讓學生在積極發揮自己潛能的基礎上,具有個體榮譽感以及集體榮譽感,從而建立起一個自主、協調、發展、和諧的班集體,最終促進了自我的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路東海.學校教育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李鎮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編輯 尹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