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和深入,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應現代人才和對學生全方位培養的需要,關于教學方式的創新成為期待解決的問題。新時期的教師必須不斷轉變觀念,與時俱進,更新教學方法。就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方面談談體會。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新能力;討論交流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各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和重要的研究課題首要的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其中一項就是創新,作為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應該與時俱進,在歷史教學中思考如何進一步改革歷史課堂教學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關注的新課題。本文試對此提些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歷史教學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教學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和氛圍,提高教學效率,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任務。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適當運用多媒體,在聲音、圖像、動作各方面進行精心策劃和制作,使所教內容更具有感染力,更富有時代特色。這樣,給學生帶來濃厚的歷史情趣,甚至使學生產生一種現場感。在客觀情景中獲得具體感受,培養其相應的情感,由此引導學生關注這一段歷史的發展,把激發的強烈情感、興趣投入學習活動,積極思考、探究問題,在解決問題中發展其創造思維能力,以達到教學效果。
二、要善于設疑,鼓勵質疑
學習“拿破侖對外戰爭”這一內容時,由于受戰爭危害性的影響,所以對拿破侖對外戰爭總是持否定態度,顯然,這一觀點太片面。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進行設疑,“戰爭只有傷害嗎?”并引導學生結合有關史實,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和思考,經思考后,有的學生認為:對拿破侖對外戰爭的評價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失公道。拿破侖對外戰爭是為抗擊反法聯盟,維護法國民族獨立和大革命成果,又給征服地區帶去了革命思想和他的法典,給沉睡的歐洲大地帶去了資本主義的曙光,促進了當地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此時,戰爭中革命性占主導地位,但這時仍有部分學生很困惑“一會說拿破侖對外戰爭有功,一會又說有過,我們應站在什么立場?”這是學生質疑的要害之處,這時教師可以針對這一實質問題強化為全體同學注意,設計問題“我們用什么標準來衡量拿破侖對外戰爭的是與非?”引導學生思考,最后師生一起得出正確結論:資本主義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拿破侖通過戰爭把先進的生產力推廣到他所征服的歐洲國家,但同時威脅了歐洲所有國家的主權,侵犯了別國人民的利益,最終被歷史所拋棄。
通過教師的設疑、學生的質疑,對拿破侖對外戰爭的認識就更客觀了。問題得到解決,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學生一旦有了成就感,就更大大鼓勵自己提出更多的問題,大膽質疑。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善于捕捉來自學生思維的靈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時機地拓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當然,教師在課堂上激疑和設疑,應避免隨意性,如能科學地設問,便可創設出一種良好的氛圍,使學生不僅不會感到厭煩、被動,反而能在這種巧妙的設問中達到強化知識,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
三、開展活動化教學,提供培養創新能力的平臺
1.在討論交流中學習
傳統的歷史教學,大都是“滿堂灌”,學生則是死記硬背,結果是老師講得很累,學生也學得很累,覺得歷史枯燥無味,教學效果顯然不理想。隨著素質教育的展開,也就要求課堂教學結構必須改革,多給學生學習,自己質疑,互相討論,互相交流的機會,與此同時,教師始終是引導者。這就使學生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由“機械學”變為“興趣學”。有了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并學會判斷他人意見,從而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交流能力。
2.在探究活動中學習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時可以改變過去那種先告訴學生結論,然后闡述教學過程的做法,而是采用先給學生材料,讓其思考,掌握新知,得出結論,獲得發展。俗話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前強調教師的教,現在新課程要著眼于學生的學。以前更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結果,現在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強調課堂上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能力的培養。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怎樣學。
總之,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新時代呼喚基礎教育的改革和創新。當代教師要主動迎接新課改的嚴峻考驗與全新挑戰,從多方面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更充足的條件,大膽改革,善于創新,勇于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以對學科負責的態度,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歷史創新意識的啟發者和培養者,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賀志輝.試題與研究[J].新課程論壇,2013(33).
[2]邢雪芹.試探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5(26).
作者簡介:沈炳山(1970—),男,漢族,就職于福建省詔安縣深橋中學,大學歷史系專科畢業,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