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摘 要:德育功能始終是歷史教學的靈魂。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應始終把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首要任務,注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注重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價值觀教育,注重自覺維護人類和平教育。
關鍵詞:歷史教學;新課改;德育滲透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新課改下的中學歷史教學必須把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首要任務,要始終堅持運用唯物史觀,根據歷史學科特點把德育滲透到新課程歷史教學中。
一、注重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學科中的基礎課程,歷史教育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之魂。教學中應堅持以教材為主陣地,利用史事感化教育學生,把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例如,鄭成功收復臺灣,他的行為有效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是我們的民族英雄;而像汪精衛之流分裂祖國,投降日本,就是可恥的民族敗類。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充分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充分認識祖國的優秀文化和光榮傳統。
二、注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留給后人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營養寶庫。如勤儉節約、寬容待人、禮貌謙讓等修身之道;大公無私、敬業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昂揚銳氣;浩然正氣、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舍生取義、見義勇為的英雄氣概;“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會風尚等。這些都是教育學生的極好素材。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列舉一些真實故事,讓學生體會到歷史事跡是真實存在的,現實生活中依然有一部分人踐行著優秀的傳統。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搜集身邊人、身邊事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中具有學習意義的榜樣,以情動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樂于奉獻精神,維護祖國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正確價值觀。同時還應特別注重中國歷史上杰出人物的典型事跡,激勵學生自我教育、主動發展,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注重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價值觀教育
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歷史發展的主要方向,認識到全國人民的共同的追求和期望是維護中國各民族根本和長遠利益。縱觀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不僅包括全國統一的穩定時期,也有諸雄爭霸的分裂時期,但是國家的長期穩定是各階段人民的期望。事實證明,歷史各階段分裂割據對峙之后的統一,造就的是領土范圍逐漸擴大,各項制度逐漸完善,參與統一事業的民族越來越多,因此分裂可以說是歷史變遷和發展過程中的過渡時期。其中能夠有效促進國家統一的歷史人物,不論民族和地域他們都會被認定為是國家和民族的英雄,而破壞國家團結和穩定的人,必將被認定為歷史的罪人。各民族在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這一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唇齒相依、榮辱與共的親密關系,這是鞏固祖國統一賴以存在的深厚基礎和內在動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堅決與不利于國家統一的行為作斗爭。
四、注重自覺維護人類和平教育
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共同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筆者時常把中外歷史上關于國與國之間和平交往的史實聯系在一起,讓學生理解“對外開放始終是我們的基本國策”“和為貴”“和氣生財”是古人留下來的傳統,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愛好和平、反對侵略、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世界觀和國際意識。
總之,學生是未來,是希望,教學中應充分挖掘課本中的德育素材,用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去教育引導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
參考文獻:
[1]黃太平.對新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3).
[2]李濤.論新課程改革的“公共領域”[J].當代教育科學,2017(1).
[3]沈芳,王娟.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不作為探析:基于教師主觀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3(1).
[4]匡南平.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J].成功(教育),2013(18).
[5]鮑麗倩.基于學科本體的中學歷史德育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