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青
摘 要:作為人師,要不僅給學生知識和能力,還能給學生智慧,更能在人格上、思想上影響學生,使學生在學習中學到知識,掌握能力,產生智慧,形成健康的人格。常常思考:我的課堂應有一種怎樣的師生關系?我的課堂能提升學生怎樣的學養?生態課堂是一種尊重學生的生命、遵從自然、珍視個性的學習模式。關注學生知識的生長點、個性,關注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生態課堂
學習是一種旅程,由已知世界前往未知世界的旅程。
——佐藤學
農村學校,大量的留守兒童學生,面臨家庭監管的缺失,管理無效;學力低下的學生,被課堂放棄、遺棄,乃至于自棄。作為老師,我們該做些什么呢?不知其他的老師是否也如我一般“除了匆匆外,只有徘徊。除了徘徊,只能匆匆罷了”。我時常聽同事在感嘆,學生越來越不如昔啦!想當年學生安坐于室,只聽老師一人語;不聽訓者,教鞭招呼;再者,家長那是千叮萬囑:狠狠管,盡管打!老師管著批著那是重視……殊不知,時代巨變下,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課堂教與學的定位已悄然變化,甚至翻轉……
作為人師,不僅要給學生知識和能力,還能給學生智慧,更能在人格上、思想上影響學生,使學生在學習中學到知識,掌握能力,產生智慧,還形成健康的人格。我常在思考:我的課堂應有一種怎樣的師生關系?我的課堂能提升學生怎樣的學養?生態課堂模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的嘗試與探索。
一、培育一種柔軟的關系
面對一個留守兒童占三分之一,學力低下學生占十分之二的班級,我先努力培育起了一種柔軟的關系。這種柔軟的關系是師生之間的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是同伴之間的同感。
首先,是建立起師生的信任。每個孩子在你眼中是否一樣?學力低下的孩子,長相缺陷的孩子,你是否能相看兩不厭呢?你是否讓孩子在你面前輕易地說出“我不懂”“我不會”“我想要……”
其次,是生生信任的關系。我們班上分成六個學習小組,學生的組合是經過磨合的。小組是一個利益共同體:課堂上所思所悟成為小組整體的匯報,生生之間是亦師亦友的學伴關系,平等又互助;小組的利益是休戚相關,小組回答加分是共同的榮譽,小組的懲罰扣分也會是團體的受損……這些利益的緊密關聯,使小組的互助學習、共同成長成了小組的一種內動力。
二、授學生自能學習之法
高段語文,我認為唱好教學三步曲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未成曲調先有情的預習關,二是踏雪尋梅式的課堂探究,三是溫故而知新的復習總結。那么如何讓學生對學習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與探究的新奇,該是語文教師思考的命題了。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曾說過“語文課有一項特定的、無可推托的責任,就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以培養學生具有比較高的閱讀能力。”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高段的語文教學中,我注重指導孩子們讀書的方法的“得法”,提升學生的素養,使孩子們實現自主學習,為孩子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一)教會學生讀長文的方法
1.抓主要事件讀懂長文
高段語文,課文篇幅較長。如《最后一頭戰象》接近2000字,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先引導孩子們讀課文,看文章講了嘎羧的哪幾件事。孩子們經過讀、思、議,概括出文章講了四件事:嘎羧垂暮、重披戰甲、重返戰場、自掘墳墓。我順勢引導孩子們,對于較長的課文,我們要學會先抓主要事件,這樣更有利于讀懂課文。為了使學生會運用這一方法,在學習《我的舞臺》這課時,我問孩子們,咱們怎么學習這一課?有的孩子說,這么長的課文,我們先弄清它講了幾件事。然后孩子們通過讀,很快就找到了文章講的五件事。這樣既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學習。
2.抓課文的中心句,輻射至全文
給一個點,引多條線,構起有血有肉的文字。如教學《詹天佑》一文,抓住“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句,教學中直奔主題,研讀文本。依學生的課堂生成而導,而教,課堂是野性的、天然的。
(二)教會學生品詞析句的方法
1.聯系上下文品詞析句
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一個詞“張冠李戴”時,我先讓孩子們說說這個詞在字典中的解釋,然后讓學生找找文中哪句話是說這個詞的意思的,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我告訴孩子們,這就叫聯系上下文解釋。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讀書方法,在理解句子時,我們也要經常使用。
2.品讀法
例如,在《老人與海鷗》中,“老人喂海鷗”這個場景中,我讓孩子們找找到底老人和別人做的有何不同,會使海鷗那樣與他難舍難分。孩子們找到了“小心地放”“退開一步”等,說了自己的想法,我告訴學生,邊讀邊體會,體會之后能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就叫品讀,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讀書方法。
3.想象畫面理解詞
記得在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時,講到主席聽到岸英犧牲,一晚上輾轉反側。我引導孩子們,透過輾轉反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孩子說,我仿佛看到主席一個晚上都難以入眠,一閉上眼,便是岸英的身影;有的說,我仿佛看到主席在悄聲哭泣,淚水打濕了枕巾……這樣一想象,學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更為主席那種大公無私的思想而感動。
教會學生讀書,也就是培養孩子的言語敏感性,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發現文本奧秘,轉化為自己的言語智慧。
(三)教會學生搜集信息,更要教會學生處理信息
教育正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已經由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轉變為學生帶著教材走向老師。如何讓學生的言語習慣、已有經驗、知識等與文本產生碰撞,是我們需要觀察與思考的。高段的課文中,有的思想內涵很深,所以我們需要了解課文所處的背景。這就需要讓孩子們搜集資料。現在孩子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其中網絡是最方便的,孩子們會打印出大量的信息,但當你讓他說自己的信息時,往往是照本宣讀,一節課,你也讀,他也讀,光交流信息就很浪費時間,而實效性也不大,也許你在讀,別的同學聽著都乏味。因此,我告訴孩子們,不需要你打印,只要你將與課文相關的資料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來就可以了。這樣既培養了孩子們的概括能力,同時也教會了學生如何處理信息。
三、生態課堂的模式與特點
(一)先學后教的課前學習
學生的預習與課堂的查閱是生態課堂的前提。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了解學生已知的知識與興趣點。
(二)探究學習的課堂學習
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去確立課堂更高質量的學習。聚集最感興趣的、最能體現智慧的言語訓練。跳躍式的問題,挑戰性的探究等。
(三)智慧呈現的學習效果
學習的個性所得,也是學生智慧言語的習得。珍視個性,關注每個孩子的出彩表現。
(四)總結提升的學習反思
發揮小組互助、自能,讓學生在平等、贊賞、鼓勵、提高中感受成功的快樂和學習的喜悅。生態課堂往往能給我們帶來非同尋常的精彩。例如:一堂課后有課堂的拓展、仿寫、遷移的小練筆作業。
下面摘抄幾則學生的小練筆:
(1)小蟲子們可真有趣啊。今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只螞蟻。它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了一個面包渣,就立刻把面包頂了起來。我頓時對它有了興趣,就故意把它的路擋了起來,瞧它那臨危不亂的眼神,一下子就爬了過去。(模仿《草蟲的村落》的擬人手法)
(2)母親的面容十分纖瘦,手上起了繭,皮膚都被陽光曬得黑黑的,雙眼都有熬夜熬出來的濃濃的黑眼圈,鞋子已經破舊了,身上還流著滿頭大汗。
夜深了,母親在油燈下一針一線地織著棉衣,每一針,每一線都包含著母親對我濃濃的思念之情。此時的村莊十分寧靜,窗外只有蟬鳴聲,聽得異常清晰。“好了,終于完成了。”母親放下針線,慢慢拿起衣裳,捧在懷里,心里默默地想著:這樣我的兒子就不會被凍著了。(《懷念母親》一文的仿寫)
(3)糖果可真美味啊。拆開包裝,一股香甜的氣味彌漫在我的口腔,鼻尖。我輕輕聞著,卻似怎么聞都聞不夠;我細細地端詳著,又好像怎么看都看不完。我慢慢地咬著,悄悄地閉上眼睛,品嘗著糖果的醇香,直至它融化在我的口腔,我才依依不舍地把它吞了下去。(《彩色的翅膀》的連續性動作)
秋天的風輕輕地來了。它悄悄地從樹葉、草地、田野身邊飄然而過,“沙沙沙”便彈奏出一首美妙的小曲,我輕輕地閉上雙眼,享受著聽著這首與眾不同的小曲。不知什么時候它就來到了我的身邊,在我耳邊說悄悄話呢。“嘩啦嘩啦,沙拉沙拉”,似乎,它在贊嘆著秋天的美麗色彩呢!
來得突然——一陣不期而至的涼風襲來,讓人感到不寒而顫。聽聽,秋的聲音從遠方匆匆地來,又向遠方匆匆地去了。呼,呼,回旋婉轉,簫聲清麗,忽高忽低,忽輕忽響,低到極處之際,幾個盤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雖極低極細,但每個音節仍清晰可聞。
雷電真可怕啊!只見外面的天空烏云密布,電光閃閃,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從天而降,大風也緊隨其后,剎那間,一道筆直的閃電劃破天空,就像一個天神拿著大斧想把地球切成兩半一樣。(《山雨》的聲音仿寫)
生態課堂是一種尊重學生的生命、遵從自然、珍視個性的學習模式。關注學生知識的生長點、個性,關注核心素養的提升。“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有意識地去做,就能構建起一種自能的、生態學習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劉仁增.我的語用教學觀[M].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余文森.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