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象元
摘 要 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目標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本文將探究式教學引入到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探討。探尋了一套適合初中物理教學的探究教學模式、實施策略等,主要實現:創設情境,適時地巧妙地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教學情景中發生的現象進行質疑,讓學生討論,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等方法,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到對課堂內容的探究中來,使學生主動以探究的方式來學習。
關鍵詞 探究性課堂教學 物理教學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4-0001-02
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目標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新的物理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在物理課程和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方法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和訓練性學習相比,探究性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因此,作為物理教師,應當努力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更應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下面就中學物理教學中如何應用探究式教學談談個人的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情境,引疑引學
在物理課程中,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適時地巧妙地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教學情景中發生的現象進行質疑,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到對課堂內容的探究中來。例如:在講解滑動摩擦力時,我設計了以歇后語:“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引出話題:為什么踩西瓜皮容易打滑?并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沒有摩擦我們人類生活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能否生存下去?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重要性,并產生探究摩擦力的欲望。再結合日常社會中有關滑動摩擦力的事例,使學生認識到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有重要意義。自然導入了這節課探究的問題“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又如:在“焦耳定律”教學中,這節課一開始,播放一段“電線著火”的錄像和展示電爐工作時的真實情況,創設“電熱”的物理情景。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學生感到物理很親切,就在我們身邊,感到物理知識很有用,學生的興趣就濃,從而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為下面的探究學習營造良好氛圍。
二、提出假設,搜集證據
猜想與假設是探究式教學的重要環節,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主要在這一環節來實現。如“焦耳定律”這節課中,在提出電熱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問題后,通過討論、分析電線著火,電爐工作時電爐絲熱的發紅而導線不熱這些現象中的各種相關因素,學生就能作出電熱的多少可能跟電流大小、電阻大小有關的猜想。再如,“聲音產生與傳播”一節課,教師講解真空不能傳聲問題時,教師沒有正面給出問題,而是采取以實際問題為背景,尋找防御聲波槍的任務引入問題。明線是尋找聲波槍,暗線是尋找真空不能傳聲,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聲波槍發出的聲波正向我們襲來,我們怎樣保護自己呢?現在讓我們發揮聰明才智,先猜想一下,怎樣可以防御聲波?”這樣的問題學生覺得很有趣,問題本身又很發散,易于引導學生猜想假設。
三、引導方法,設計實驗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究能力,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實驗方案進行探索。一般的做法是先分析該探究要解決哪幾個問題,每個問題有哪幾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現有的條件和探究的要求,各應該選擇哪種方法為好,推測探究可能出現什么結果,然后根據這些被選中的方法確定需要什么實驗器材、按這些方法的邏輯關系構思出探究步驟。如果沒有探究計劃,沒有實驗方案,科學探究的操作也就失去了根據。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相互交流探究計劃,尋找計劃中的不當之處,并推測它在探究中所產生的不良后果,從而體驗制訂計劃和設計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在學生猜想可能與壓力及受力面積大小有關后,老師引導學生采用控制變量和對比實驗的方法去設計實驗方案。可啟發學生思考:(1)在研究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時,應怎樣保證另外一個因素(受力面積)相同;(2)壓力作用的效果能通過什么方式可以觀察到呢?在以上點撥、啟發的基礎上,學生通過討論,很快就能利用所給的器材設計出實驗方案。在活動參與中,學生既體驗了設計實驗方案成功后的喜悅,又弄懂了設計原理,動手自主實驗的積極性被激發,課題研究便可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牛巖.初中物理探究式課堂教學初探[J].吉林教育:中小學教育,2011,(5).
[2]徐志洪.淺談新課標思維下的物理教學及設計[J].科教文匯,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