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婕++劉書征
摘 要:針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創新與創業分離的現狀,提出創新創業融合互促培養需要把握的關鍵點,進而從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改革課堂教學體系、建立“雙師型”隊伍、搭建教育實踐平臺等方面構建創新創業融合互促的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創新創業人才;融合互促;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3-0203-03
1 引言
目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以選修課程、就業指導、創業講座等形式為主,傳授一些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同時輔以一些實戰性案例解析。這些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知識因其抽象沒有實在意義,案例多為馬云、周鴻祎等名人創業成功的經驗因其“高大上”沒有復制和借鑒的價值。此外,相比龐大的大學生群體,進入高校創業園、孵化基地等從事創業活動的大學生是極少數,而且多數的孵化項目也是技術含量較低、創新元素不足的項目;幾乎所有高校都在如火如荼的開展創新創業大賽,但多數的參賽選手坦誠自己的項目并沒有多少市場推廣的價值,創新項目并不能實施轉化為可生存的創業項目。當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客觀上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離、創新與創業分離的現象。
2010年5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文件首次以“創新創業教育”替代之前的“創業教育”,從頂層設計上提出了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互融性,轉變了只關注教少數學生如何創辦企業而忽略了對多數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培養的“單純的創業性教育”的觀念。創新創業教育表面上看是加上了創業二字,“實質是全面統領了創業的方向性,是創新型創業、機會型創業、高增長的創業,提高了創業的層次和水平。”[1]因此,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一方面既要包涵有創新教育、創業教育的雙重內涵,另一方面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二者又不是簡單相加,而應該是在融合互促的基礎上建構綜合性、系統性的培養體系。
2 創新創業人才融合培養需要注意的幾個關鍵問題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涉及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兩方面內容,創新教育是培養具有創造性和創造力人才的活動,創業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因此創業教育需要創新教育的支撐,創新教育需要通過創業教育加以實現,兩者不應該在兩條軌道上單獨行駛,而應該有機結合,構成一個完整的教育培養體系,形成創新與創業人才融合培養的模式。創新創業人才之所以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稀缺人才而日益受到熱捧,究其原因在于其具有的意識準備、知識儲備、思維導向、能力構成等要素,因此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關鍵性的問題:
2.1 要實現創新與創業意識的有效融合
創新創業意識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首先具備了這種意識,才會自覺地進行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創業技能的鍛煉。因此,創新創業意識是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在動力和精神力量,要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各高校首先要增強與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要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自我意識需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學生要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挖掘自身的創造性潛能[2],同時主動的向實踐學習,把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在其自覺、主動的參與中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高校要從基地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改革、師資隊伍等方面著手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把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充分融入到專業教育中。高校還要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支持大學生自發組建創新創業相關的社團,培育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使創新和創業意識有效融合,并最終真正內化成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理念。
2.2 要實現創新與創業知識的有效銜接
創新創業要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創新創業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創新創業實踐者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大量的實踐證明,知識結構的完善對于創新創業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3]從知識結構來看,創新創業人才一般要具備以下幾類知識:專業技術知識;創新創業理論知識;一般經營管理知識;綜合性知識,如人文社科、法律、心理、倫理等,此外對創新創業形勢與政策也要有相對深刻的了解。因此創新創業教育要通過專業課程學習深入挖掘學科專業技術理論和實踐,并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的元素,例如增加本專業熱點和前沿問題的創新性探討、專業領域創業案例分析等內容;通過必修課形式設置普及型的創新創業類相關課程,讓大學生了解現代化進程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培養其創新創業意識和實踐意識;[4]通過跨專業選修經濟、管理、營銷、人文、社科、法律、心理等一般通識課程,拓寬大學生的學科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結構體系。通過這種多層次多形式的課程使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之中,在創新創業知識與專業知識有效銜接的同時實現創新創業知識的有效銜接。
2.3 要實現創新與創業思維的積極拓展
思維的拓展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智力因素通常是指人在認識方面的能力,包括記憶力、想象力、觀察力、注意力,思維能力等,是創新創業思維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它主要體現在通過一般通識課程的學習能夠獲取一定的綜合性知識;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能夠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并能基本運用;通過創新創業相關課程的學習以及創新創業能夠掌握必要的創新創業基本知識和技能。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之外對學習活動起著導向、強化和維持等作用的個性因素,包括需要、動機、興趣、意志等方面,它既是創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又是創新創業思維實現的特殊心理機制,它主要體現在在促進智力因素的過程中,強化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創造熱情、穩定情緒、增強意志力等,為創新創業思維的運作提供動力。[5]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思維方式加強思維訓練,提高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等創新創業思維模式,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避免思維定式、功能固著的局限,從而實現功能變通等等。
2.4 要實現創新與創業能力的協調發展
實踐活動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是在創新創業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將創新創業思維轉化為實際活動的過程,也是檢驗創新創業想法正確與否的過程。創新與創業能力的發展不能脫離實踐這個根本途徑,創新創業教育應通過開展多種途徑和形式的實踐活動來實現創新創業人才。通過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課程,以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善于思考、敢于質疑等能力;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各種競賽,如“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系列賽事,在大學生中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增強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其創新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校內外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依托,鼓勵大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實踐,把頭腦中的創新想法在創業的實踐中得以檢驗和操作運行,在基地中邊創業、邊學習、邊總結、邊提高。
3 創新創業融合互促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本質上就是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看作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改革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以及課程體系等,形成一種在過程和結果上都具有創新特征的教育環境,并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以一套具有固定行為特征的教育表達方式和標準呈現出來。[6]因此,要提高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應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將其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堅持理論與實際應用并重,著力探索創新創業人才融合互促的培養體系。
3.1 確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明確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教育理念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發揮著重要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只有首先確立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才能形成具體合理的培養目標,并對專業設置模式、課程設置方式、教學制度體系等人才培養模式的其他構成要素進行指導和設計,從而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高校必須充分認識人才培養理念的功能。由于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系統,融合了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等豐富的概念,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高校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應有所區別,并且有各自的特色。“高等教育中的可持續創業精神,盡管承認個別表達,但在性質上必須是非常集體的或合作式的。”[7]各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只能相互借鑒而不能簡單的復制和照搬。因此,各高校應認清自己的歷史傳統與比較優勢,根據自身的辦學實際,瞄準辦學特色,不斷探索改進,科學設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側重點,形成具有特色、多樣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人才培養目標應堅持全方位、全過程融入創新創業的理念,總體上,學校層面要把創新創業放在核心地位,做好頂層設計,加強體系結構建設,把創新創業教育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和過程,同時積極爭取各層面的合作和支持,推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協同;教師層面要充分發揮創新創業的價值導向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由過去的注重傳授知識向注重培養創新創業精神、意識和能力轉變。學生層面要有創新創業意識并加強實踐鍛煉,創新創業意識是創新創業教育的起點和前提準備,除了接受學生系統的教育外,大學生還要自覺主動地進行創新創業的自我教育,積極參與學校的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技能大賽等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鍛煉創新創業能力,把“課堂學的”變成“實踐用的”。
3.2 改革課堂教學體系,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以教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因此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目前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仍然運用講授法進行授課,這種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多采用研討式、項目式、探究式、案例教學等不同教學模式,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善于思考,從而拓寬學生思路。創新創業教育要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課程體系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載體,應通過必修課和選修課、顯性和隱性課程等多種形式讓所有學生都了解創新創業的基本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挖掘他們的創業能力。一些對創新創業有強烈興趣或有志于自主創業的學生,可以面向全校開設創新創業班,通過專才培養的方式以階梯遞進式開設各類相關理論與實踐課程。理論課程重在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而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要更多地依靠實驗、實習實訓、實踐活動來實現,因此應在課程結構上增加實踐環節的比重,將實踐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用實踐鞏固創新創業思維。[8]創新創業教育不是抽象的、空洞的,都是要依托某個專業技術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所以,創新創業教育教學不能與相關的專業教育相分離,而是要加強創新創業與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融合,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重點挖掘學科專業領域的創新點,及時將行業產業發展的新成果融入創新創業課程中,從而提高創新創業課程的吸引力。
3.3 優化創新創業師資結構,建立“雙師型”隊伍
高素質的師資是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落實的關鍵,有統計顯示,高校師資缺乏是制約創新創業教育深入開展的瓶頸。目前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主要由就業指導中心工作人員、輔導員、行政人員或經管專業教師開設的創新創業相關的必修和選修課程,以及校內經管專業教師或校外企業家開設的相關講座等組成。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不同于傳統教育的課堂教學為主的師資,它要求既要有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又要創新創業實踐類的知識和能力,高校應注重吸收那些有創業實踐經歷、有企業工作經歷或者經過系統的創業教育培訓的人員從事兼職教學工作。可以考慮專兼職結合的“雙導師”模式,校內理論型教師注重學生的知識教學,為學生從事創新創業活動提供理論支撐,校外兼職實踐型教師指導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并提供最新的行業資訊,共同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開展。[9]同時加強校內創新創業教師的定期培訓工作,采用“走出去”與“引進來”的方式,一方面,線上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汲取國內外先進經驗和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線下可以充分利用高校間、高校與政府、企業各界間的優質資源,通過專題講座、經驗交流論壇、技能競賽等多元化的培訓方式,引導教師定期交流研討、定期到企業參加研修交流、參加行業企業實踐等,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校內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水平。同時,制定相關激勵政策,鼓勵教師進入企業掛職鍛煉、參與產學研合作項目的開發與研究或帶領學生創新創業,增強校內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10]
3.4 加強產學研合作,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
創新創業人才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等需要經過實踐活動才能轉化為創新創業能力,因此,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過程往往以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高校中普遍采用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包括實驗教學、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創新創業大賽等形式。高校的人才培養離不開產業界的參與和支持,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正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也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并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視。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構建實習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通過企業的實習實踐,學生將加深課堂中所學理論,直接獲取實踐經驗,還可以親身經歷創新創業案例;有些課程的實踐教學可以直接在企業中進行,由企業界人士擔當講師給予直接講解和指導,他們的現身說法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同時也能開闊他們的眼界、拓展他們的創新創業思維。創業孵化基地在依托高校自身的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等資源的基礎上,由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設備、場地等方面的支持,并提供專業的創業咨詢和技術服務。[11]
參考文獻
[1]王占仁.“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架構與理論價值[J].教育研究,2015(5):57.
[2]王婕.基于領導力開發的大學生創造力培養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5(3):103.
[3]王濟干.大學生核心素質模型構建及提升路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3.
[4]宋華明,劉澤文.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耦合研究[J].江蘇高教,2017(2):90.
[5]曾慶森,馮勤輝,王文裕.非智力因素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影響及作用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11):236.
[6]陳德文.高等教育改革與學生創新精神培養[J].教育研究,2012(12):6-8.
[7]伯頓·克拉克.大學的持續變革—創業型大學新案例和新概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1.
[8]朱益新,顓孫豐勤.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10):43.
[9]樊麗明.創新創業核心素養: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6(10):85.
[10]王志鵬,高晟,張啟望.美國高校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64.
[11]劉偉,鄧志超.我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調查與政策建議[J].教育科學,2014(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