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生活化策略,為數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讓小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發數學興趣,主動參與探究,學以致用練習,回歸生活實際,學好數學、用好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課堂;生活化策略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應順應時代變革潮流,改變過去教學方式,關注“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數學”,關注小學生數學學習和生活實踐的關系,將數學教學看作學生實踐活動,探尋生活化策略在數學課堂的運用實踐,體現新課改生活化精神,尋找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的結合點,在生活情境中呈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小學生數學素養。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貼合小學生生活經歷,為他們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在數學教學中呈現生活畫面,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想要探索數學新知,能夠從生活情境中提煉出數學知識,讓學生想要用數學知識認識生活問題,在生活情境中動手動腦,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數學課堂“做數學”。在“認識人民幣”一課中,教師創設“三名孩子在超市買文具”的生活情境,順利導入新課教學。在新課導入中,教師為學生呈現出小學生可能經歷過的真實生活情境,大大吸引小學生眼球,無形中激發了小學生數學參與熱情,自然聯想到買文具付款需要用到人民幣,開始“人民幣”新課教學。從創設情境可以看出,在超市買文具的情境畫面,和小學生的生活經歷是貼合的,很容易喚醒小學生生活經驗,導入鏈接數學新課就相對容易了。
二、提問激疑,參與探究
在傳統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學單調乏味、枯燥沉悶,更多的是教師講授,學生機械化接受,數學教學偏離了小學生生活經驗,學生對數學學習積極性較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生活化策略,提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數學探究學習,在所熟悉的生活氛圍中思考數學,在實際生活情境中,積極探索獲得數學知識,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在“認識人民幣”一課中,在引導小學生正確認識人民幣時,教師結合人民幣分類知識點,設計“整理錢包”的教學活動。
師:同學們能認識這么多的人民幣真是太棒了!可是這些人民幣散亂在桌上,是不是有點亂啊?
生:是,有點亂。
師: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我們整理整理吧,放進錢包里。
師:我們開始整理吧,先把人民幣分一分,然后看誰能又快又好地整理進錢包。
生1:把元的放在一起,把角的放在一起,分開放就整齊多了。(如,元: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生2:把硬幣放在一起,紙幣放在一起,也很整齊。
生3:把大錢和小錢分開放,也整齊了很多。
教師針對人民幣分類知識點,巧妙設置問題,學生自主地認識和了解人民幣,能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由探索發現知識點,在參與探索中理解數學知識。
三、生活練習,學以致用
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生活化策略,規避了過去“題海戰術”,通過合理設計生活化練習,讓小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小學生通過生活練習,檢驗自己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能夠將數學學習真正落在生活中,徹底改變了過去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學生學習數學不再是紙上談兵,能夠在生活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認識人民幣”一課中,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為了加深小學生對人民幣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為學生創設生活購物情境,讓學生有學以致用的體驗機會。教師為小學生提供了20元購物券,讓學生在生活超市情境中,購買自己想要的物品。
生1:我買了一個鉛筆盒,花了11元;買了一個作業本,花了3元,一共用14元,還剩6元。
生2:我買了一個水杯,花了17元,還剩3元。
通過在課堂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所學數學知識點解決情境問題,調動小學生的主動性,主動思考,體驗數學學習趣味和價值。
四、知識實踐,回歸生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學生認為數學學習是抽象的,和生活相距太遠,學習數學沒有大用,很多小學生沒有興趣學習數學。運用生活化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數學知識實踐機會,讓學生數學學習真正回歸生活,在“圓柱的表面積和圓柱的體積”一節后,小學生記住了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公式,但是并不能很好地運用于生活實際。教師提供數學知識實踐機會,帶領小學生去學校新建花壇,讓學生幫助計算花壇填土后,學校需要多少方土,鋪設瓷磚需要多少面積?學生利用計算公式,運用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生活化策略,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問激疑、參與探究、生活練習、學以致用、知識實踐、回歸生活,讓學生真正體會數學知識價值,體驗數學知識實踐機會,在數學學習中舉一反三。
參考文獻:
[1]何建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中),2016(10):38-39.
[2]張翼.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考試周刊,2017(1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