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芳
摘 要:情境創設是指教師通過為學生創設出合適的情境,將學生的情感與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并使其自主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以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的一種手段。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內心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渴望,并進一步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因此,數學教師要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出恰當的學習情境,以保證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切實地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這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學生今后步入社會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導下,數學教師要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與形式,通過創設恰當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合適的情境中進行科學合理的思考,繼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真正讓學生做到學有所獲。
一、結合內容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不斷思考求知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設計一些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考,使其在問題情境中積極地探索并收獲知識。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與分析的能力,面對一個數學問題,他們也會有自己的判斷與思考。因此,數學教師要改變以往“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地互動,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啟發學生去思考分析,以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一次函數”時,教師就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幾道練習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寫出該函數的表達式。如:“汽車以70km/h的速度勻速行駛,行駛時間為th,行駛路程為skm,那么s與t的關系式是什么樣的?”學生在看到這個問題后會積極地思考,并通過實際的分析來找到s與t之間的關系,即s=70t。通過對多個問題的分析,學生會形成一個整體的數學思維。然后教師就可以繼續引導啟發:“這幾個表達式有什么共同點?這些表達式的圖像是什么樣的呢?”通過描點作圖的方式,學生就會直觀地感受到這些圖像的異同點。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引入一次函數的概念及其圖像教學,從而使整節課的教學流暢自然,讓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提高。
二、聯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借助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來創設情境顯然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初中數學教材中的內容大多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要目的就是應用數學知識解釋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創設生活情境教學不僅可以降低學生內心對數學知識學習的抵觸心理,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教師就可以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圖片,如魔方、書柜、地毯上的圖案、雨傘、六邊形的收納盒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這些圖案中找到熟悉的圖形,如三角形、長方形、六邊形等,在學生回答過后,教師就可以順勢地引入“多邊形”的概念。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聯系之前所學過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通過轉化切割等方式來探究四邊形、五邊形甚至是多邊形的內角和,以保證數學教學的效率。通過聯系實際生活創設情境的方式可以先營造出一個輕松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的活動中,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三、借助故事創設生動情境
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這也就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提不起興趣,并進一步造成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下降。要改變這樣的學習現狀,教師可以引入數學家的故事或者數學史料來設計教學,讓學生在故事情境與氛圍
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人文因素,從而激活學生內心的學習動機
與熱情,使其可以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為初中數學高效教學的實現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實數”時,教師就可以先為學生講述一個數學小故事——為什么說 不是有理數?!肮?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一切量都可以用整數或者分數來表示,但是后來希帕索斯發現 不能用這些表示,這也就是說 不是有理數。這個觀點使得畢達哥拉斯學派感到不安,并由此引發了第一次數學危機。但是隨著認識的深入,畢達哥拉斯學派逐漸承認了這個觀點,并給出了證明。”由此可見,數學問題的研究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只有經過多次的研究,善于質疑,并給出科學的依據才能使數學不斷完善。教師要讓學生認清這一點,從而逐漸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其懷著正確的心態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創設情境,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動機充分地激發出來,從而促使其發揮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真正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成長進步。
參考文獻:
[1]陳海燕.情境視野下的初中數學教學設計實踐與探索[J].理科考試研究,2015.
[2]于江波.反思初中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誤區[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