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玲
摘 要:中學語文教學注重工具書的使用和習慣培養,不僅有助于學生自主能動性的發揮,更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依賴字典對語文教學的支持,可以解決字詞積累、文言字詞意義的問題,更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關鍵詞:字典;初中語文教學;語文素養;自主學習
初中語文教學在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方面,較之小學,有了更高和更全面的目標和要求,而加強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生學”,這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領域的重要工作,而工具書的正確和合理使用,是“教學生學”的一種重要途徑。
字典,是為字詞提供音韻、意思解釋、例句、用法等的工具書,是語文學習中有著非常重要地位的工具書。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很多老師認為字典的使用,是在小學應該做的事情,但實際上,工具書的使用,應該一直伴隨著語文學習。
初中的語文教師在處理課內陌生的字詞時,往往通過“老師告知”的形式試圖讓學生記住這些字詞的音和形,以字詞積累的理由來“硬塞”給學生大量的陌生字詞,而這并不是學生自己的“知識建構”。閱讀課內和課外的文章,遇到自己不認識的字詞時,讓學生自己查字典,能加深對陌生字詞的印象。通過查閱字典,在面對陌生的字詞時,學生會運用聲旁猜讀音、查字典驗證的方法,也會在一種方法嘗試失敗后再換另一種途徑,這些過程都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是認識字詞、加深印象的良好方法。當遇到陌生字詞的時候,如果能養成首先靠自己動手、而不是靠嘴巴來問的習慣,學生就找到了自主解決閱讀障礙的真正“良師”。更重要的是,中學語文課文只是語文學習非常小的一部分,如果能夠在“字詞積累”方面養成動手翻字典的習慣,學生在面對大量的課外閱讀、在沒有老師幫助的時間內和情況下,可以完全依賴自己、依賴字典解決閱讀中的障礙,從而保證閱讀的順利繼續。
《古漢語字典》的運用,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文言文與現代的語言和表達有了較遠的距離,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會存在更多的障礙和隔閡。文言文一般都是文短意長,所以重要的文言字詞往往肩負了很多“表情達意”的責任,而這也給學生的文言文理解造成了很多的閱讀“困境”。《古漢語字典》采取的編排形式是以“一詞多義”為根本,每一個義項基本上都會有一個比較經典的文言句子舉例,有的義項甚至還會舉多個例子。例如“之”在《古漢語字典》中的第一個義項是“到……去”,這個義項列舉了《孟子》和《漢書》中的兩個例子。
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并不是整句整句的不理解,大部分情況下是受制于某一個或者某幾個重點字詞。在查閱《古漢語字典》的過程中,學生首先會在字典中找到該字的幾個義項,同時要對幾個義項進行辨析和篩選。這個思維過程不僅需要學生根據所讀句子的大致意思進行辨析和篩選,同時要根據字典所舉例子進行對比和分析,最終才能有正確的結論。這個主動辨析、篩選、比較和總結的過程,涵蓋了學生很多重要的思維品質,也從不同方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古漢語字典》中,每一個義項所舉的例子其實反映了該詞該義項的運用規律,教師在學生查字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進行比較和分析,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古漢語字詞用法的總結。例如“之”的“到……去”這一用法,所舉的兩個例子“之”字后接的都是表示地名的字詞,“之楚”和“之薛”,就是“到楚地去”“到薛地去”,這就是“之”字該用法的規律。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和總結到這些“規律”后,就能幫助學生減少字典中辨析的障礙,也能增強他們在查閱字典過程中的信心,更好地促進文言文閱讀。
教學過程中,每學一篇新的文章,都要求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書查到陌生字詞的讀音或解釋,并用本子積累下來。每學一篇文言文,都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結合書下面的解釋,對文章進行屬于自己的翻譯,也會根據重點字詞的幾種用法來做好文言重點字詞的積累,并學習《古漢語字典》的編排方法,對每一個義項都要匹配該義項的課內經典例子,從這些例子中逐漸找到并總結該用法的規律,與《古漢語字典》進行更加好的配合。例如,“之”字“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用法,目前已經積累了“而兩狼之并驅如故”(來自《狼》)、“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來自《陋室銘》)、“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來自《愛蓮說》),這三個例子中的“之”字都是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這就是“之”字該義項的規律。
現在,學生的字典運用在語文課堂里成為一項常規,也成為一種習慣。絕大部分時候,在解決學習中的字詞問題時,學生第一時間就會尋找字典,或者同學之間相互探討,已經形成了良好的自學氛圍。
任何時候,中學語文的學習都不能離開字詞的積累,所以,字典的運用在中學語文學習中尤為重要,更需堅持。
作為老師,我們大多時候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幫助者,學習更重要的角色是學生自己。所以,通過多種途徑來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他們在語文學習中真正動起來,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更好地成就學生。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2007.
[2]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商務印書館,1998.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