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生
摘 要:初中美術教學應當成為學生提高美學修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而傳統初中美術課堂的教學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導致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新時期美術教學走向了新的階段,要求初中美術教學的創造性思維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對美術的興趣,教學方面可從美術社團的建設、戶外寫生和引進新技術作為突破口。通過分析大量的教學實踐,為新時期開展初中美術教學提供思考和借鑒。
關鍵詞:學習興趣;審美能力;美術社團;戶外寫生
一、影響美術學習興趣的問題
1.課程設置的問題
初中的課程承接了小學的內容,在難度上有所加深,尤其是自然科學即理科科目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單獨成為課程體系后,教學重心不可避免地傾斜在了“主課”上,而作為藝體類的美術課程自然被擠到了一邊。
縱觀大量的教學實踐,美術課在大多數學校里每一星期只設立一節,課時也僅僅局限在45分鐘,這對于初中學生培養審美而言并不充分。而在美術課的學期安排接近尾聲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一本教科書沒上完學期就結束的狀況,甚至有的班級只上了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在期末考試的復習階段,學校還會壓縮美術課,其他科目就順理成章地擠占,甚至直接讓美術課提前結課。總而言之,初中學生一個學期能夠完完整整去上的美術課只有區區幾節的量,這顯然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而審美能力的培養更無從談起。
2.學習興趣的問題
從以往的教學經歷來看,學生之所以對美術“無感”,對課堂缺乏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脫節,課堂內容的枯燥乏味,美術任課教師側重于對教科書進行照本宣科地推進,用機械式、教條式的方法討論書本理論。這些情形也大多體現在不是由專業的美術教師來上而是兼職教師甚至代課教師開展教學的現象,自身對于很多美術的基本要素都無法掌握,這些教師往往也就使原本需要調動語言、視覺、聽覺、觸感、嗅覺等多重感官的美術課堂變成單一的文字解讀,學生失去了對美術有效的可知可感途徑,課堂效果也大打折扣。進一步來說,失去興趣作為支撐的教學更加劇了學生與美術實踐的分離,使得他們的動手能力大大弱化,美術思維無法從必要的美術實踐中感知和升華,審美能力的提高無從談起。
3.培養審美的問題
美術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即便開展了實踐教學,也大多停留在作業布置和隨堂練習的淺層,沒有真正觸及學生學習美術以達到審美素質培養的高度。我國的初中美術課程教學模式還停留在師生課堂傳授的單一向度上,始終是在具備基本繪畫能力的層面徘徊,無法從更多的向度如野外寫生、美術館實地熏陶、美術作品的創作與展覽等獲得美學素養,而這些也恰恰是國外一些學校做得出色的,并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二、培養學生美術興趣的意義和創新途徑
1.用社團豐富課程體系
美術社團可以成為初中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加以推廣,更是能夠協助傳統課程體系之外的美術課走向更豐富的
實踐。
美術社團要成為美術愛好者的樂園和能力施展平臺,在社團中體現美術素養和團隊協作,所以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積極引導青少年多合作、會合作。教師要主動帶領學生進行社團活動,定期開展美術鑒賞,對于古今中外的美術經典大作,比如“雅典學院”“千里江山圖”等,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一幅好的作品,需要不同的人來共同完成,尤其是大幅作品,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成就佳作。
美術社團也能打破傳統教學中美術課時長和排課的限制及弊端,有效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相互配合、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讓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積極風尚充滿美術學習的過程,讓他們深刻意識到審美能力不光體現在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方面,更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方面。
2.戶外寫生增強學習興趣
初中美術課堂需要大量實踐,實物寫生不同于常規課堂美術教學學習的全新體驗。實物寫生課上會打破上課時在教室里的呆板和束縛,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課堂氛圍自然而然就變得輕松愉快。
在戶外,學生可以充分接觸自然,感受自然,可以自行選擇想要表現的景物,這也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學生獨特的思維想法。寫生課還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增加了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教師在此時要抓住機會,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去認識美、發現美和欣賞美。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幅精美畫卷,就是生命靈動的美感體現,教師要幫助他們揭示美的內涵和規律,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審美思維和審美能力。
3.引入新技術手段
新時期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傳統課堂的內容豐富提供了大量機會,所以教師可以適當引入如VR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美術館、博物館,讓學生近距離“真實”感受大作,足不出戶欣賞藝術珍品。
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創新需要不斷豐富其內涵,不斷進行實踐。學校和教師應當讓一切能夠調動學生興趣的源頭充分涌動,讓美術教育真正成為學生一生藝術素養的基石。
參考文獻:
羅才泉.新課程改革下初中美術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2(10):15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