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燕芳
摘 要:在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推行下,高中語文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將探究性學習模式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讓學生在個性化的方式中進行知識的探究,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達到綜合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探究性學習;方法的應用
探究性學習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意義在于“研究”。探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讓學生在自主獨立的狀態下更加個性化地學習語文,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對探究性學習的分析,總結出探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和途徑。本文就此問題進行重點討論。
一、探究性學習的定義
探究性學習,也稱發現學習,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的手段讓學生獨立自主、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的獲取,同時借助知識的靈活應用達到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
在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環節,運用探究的手段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的獲取,并鼓勵學生借助知識的靈活應用去實現“知識”發現、“方法”習得和“態度”形成的有機結合與高度統一。如此一來,學生的主體意識將獲得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將得到凸顯,最終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
二、探究性學習方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有效閱讀,挖掘探究資源
閱讀是學習語文、積累素材和經驗的重要途徑,并且也是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基礎。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實施閱讀的探究性學習時,應當讓學生通過研讀、探討或對比等方式領會文本的特點,從而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并實現和文本、作者的互動與
對話。
例如,在閱讀《孔雀東南飛》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和該詩齊名的另外一首敘事詩《木蘭詩》,然后進行比較探究。由于學生在初中時學習過后者,因此在探究時會比較容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兩首詩,探究兩者是如何分別對主人公進行描寫,從思想性格、言談舉止、容貌長相等方面進行對比和分析。之后學生再通過對比兩首詩對于景物的描寫,并如何映襯人物的性格,以及描寫方法的異同和產生原因。《孔雀東南飛》的景物描寫比較凄涼和清冷,但是《木蘭詩》的景物描寫卻比較壯麗和激情。在這種對比的閱讀中,學生可以發生認知的遷移、在情感上和主人公發生共振、從而對主人公產生心靈的溝通與互動。這種對比性的探究,可以讓學生在有效閱讀中挖掘探究資源,實現總結分析能力和對文章理解水平的雙重提升。
2.創設情境,發現探究問題
文學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單純地依靠文字創設無限的情境。然而學生的理解能力千差萬別,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并相對準確的體驗,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內容,進而發現其中的問題進行內容或細節的探究。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配樂朗讀、演講、課本劇表演等方法創設情境。比如,在講解《鴻門宴》時,教師可以在朗讀的時候配以Era樂團的代表作The mass,讓學生在激動人心的旋律中感受鴻門宴時千鈞一發、形勢急迫的場面,進而激發對人物的內心活動、個性對比等方面進行探究和分析的興趣。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中進行具體內容的探究。比如,學習《阿房宮賦》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作者為什么通過對阿房宮的建造和毀滅歷史來映襯秦國的興衰?唐朝并未建造阿房宮這樣的建筑,為什么作者要拿阿房宮來警示唐朝的統治者?”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和理解,可以對文章的主旨和內容學習起到非常有效的引導性作用,也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在自主學習中達到能力的自我培養。
3.知識拓展,深化探究遷移
荀子認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到于行之而止也。”高中語文的探究不能局限在教科書中,不能僅囿于課堂教學中,而應當讓學生在更加寬廣的領域中活躍思維,達到探究能力的有效拓展。例如,講《游褒禪山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曾經的一次旅行經歷,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擁有怎樣的心境和體驗。這時,學生會激發探究的熱情,對自己曾經記憶猶新的一次旅行進行回憶和交流。這樣的探究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聯系和遷移,對王安石寫褒禪山旅行就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從而理解王安石為何會對這次旅行有著如此深刻的記憶。
總之,合理地將探究性學習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充分的自主學習中獲取語文知識,從而實現語文能力的提升,綜合素質的有效培養。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讓探究性學習成為語文教學的常態。
參考文獻:
[1]粟元標.芻議探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文摘版),2016(9).
[2]方義祥.探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