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斌
摘 要: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它充分體現了音樂教育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中的重要性。在新課改浪潮中,每位音樂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研究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真正使我們的下一代“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學;素質教育;情感
教育改革明確指出:“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边@說明素質教育不僅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任務,對高中教育階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高中音樂教師應提高思想認識、改變觀念、開拓創新,并根據高中音樂課程的設置及特點,努力提高音樂教學的素質教育功能。為此,本文就“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談談幾點看法,供同行參考。
一、巧用音樂情感,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音樂教育是借助有組織的音響活動,去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的,動之以情,感之于心。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巧妙利用學生發自內心的音樂情感,對學生進行心靈的凈化、思想道德的熏陶。例如,我在高二年級的《歌唱》課中選取了抗日歌曲《太行山上》《保衛黃河》。通過歌詞,大家感受了革命戰爭場面,教師因勢利導,使同學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教育同學們要珍惜今天,創造美好的未來,這就達到了革命理想與傳統教育的目的。又如,通過學唱宋祖英演唱的《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歌曲,學生對宋祖英的崇拜和通俗易懂的歌詞的感受:“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上了一堂理想教育和感恩教育課。只要教師精心備好每一節課,巧妙地利用各種音樂情感加以引導,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就一定會有所提升。
二、整合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高中音樂課程設置有一個必修模塊和五個選修模塊,教學活動形式包括“賞”“唱”“奏”“跳”“演”“創”,內容多、知識面廣、綜合性強,所以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也不少。教師應多花點心思在備課上,建議先把教學內容進行科學歸類、有機整合,再進行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文化素質教育。比如:(1)作者介紹。在高一《音樂鑒賞》課中,當我上到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時,我特意對貝多芬作了詳細的介紹,讓學生了解貝多芬的頑強人生,進而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的教育;(2)了解民歌、民樂,增強民族自豪感;(3)了解地理環境、風俗人情、生活習俗、音樂風格。通過《沃爾塔瓦河》了解世界地理、通過《火把節之夜》了解民族風俗等。(4)通過幫助學生分析歌詞所蘊含的各種特點特征,提高學生的文學水平和對地方方言的了解。(5)通過《音樂鑒賞》《歌唱》《演奏》,用極富想象力的旋律、優秀的織體、誘人深思的復調等手段,來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向著愉快、敏捷、活躍發展,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文化素質發展。通過整合后的教學內容,其素質教育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教師再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生動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學生在獲取了豐富音樂藝術文化的同時,文化素養也隨之提高。
三、通過正確的音樂活動,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大家都知道,美妙的樂曲使人心曠神怡,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而科學的音樂活動同樣可以促進人的身體素質。如在《歌唱》課中讓學生進行科學的歌唱呼吸和發聲練習,可以增加人的肺活量;在《歌唱》和《演奏》中,需進行眼、耳、口、大腦、肺部、四肢以及全身的協調動作才能完成,因而達到了與體育鍛煉一樣有健康體魄的作用;在《音樂與舞蹈》教學中指導學生正確地進行壓腿、協調的形體動作等舞蹈基本功的訓練,可以健美體型。這些音樂活動的進行,教師要起到主導性的作用。只有音樂教師的正確指導,學生的身心才會朝著正確的、健康的方向發展。當然,強壯的身體素質能更好地開展音樂活動。比如我在給高考音樂生上聲樂課時,明確要求每位學生每天堅持跑步(肺活量)、仰臥起坐(腹肌),通過這兩項體育運動來提高肺活量和腹肌鍛煉,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歌唱。所以,好的體質能更好地服務于音樂活動,正確的音樂活動能促進身心健康、增強體質,兩者相輔相成。只要我們音樂教師正確地指導,學生的體質一定會不斷地增強。
四、運用比較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提到:“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感受、鑒別、判斷、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碧貏e是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合理、客觀地引導學生鑒別和判斷音樂美,只有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學生才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從而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而“鑒別”和“判斷”最直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比較法”。比如,課前要求學生準備自己喜歡的藝術歌曲與流行歌曲,上課時,先請兩三位學生說說喜歡這些歌曲的理由,接著選取兩類歌曲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歌曲進行比較播放,然后全班展開討論發言,對于同學們的討論發言教師要給予鼓勵,最后教師從作品的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根據作品的風格、流派、題材等音樂要素做客觀分析和評價。這樣可以從學生喜歡的作品入手,印象深刻,在老師的引導下,慢慢地形成了正確的審美觀,學生在“比較法”中提高了審美素質。
五、通過各種音樂渠道,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適應社會、適應環境、贏得學習生活及事業成功的心理因素。所以音樂教師要發掘各種音樂渠道,因勢利導地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使他們今后能適應社會、立足社會。例如,在學校的合唱隊訓練時,嚴格要求學生按聲音“均衡、統一”進行訓練,堅決杜絕學生脫離群體,獨自表現,要把自己的聲音融入集體。所以合唱的教學能培養學生齊心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又如,在高考音樂生的聲樂訓練中,為了要求學生準確、生動地表達音樂情感,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表現、善于表現;定期舉行音樂生觀摩活動,讓學生、家長、老師當觀眾,使學生得到考試心理鍛煉。教師還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參加一些活動,可以是班級的、校內的、校外的,以多種層次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方法還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廣大高中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總結經驗,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優勢,我堅信,中國音樂教育一定會朝著培養具有全面優良素質人才的道路
前進!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