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虹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當前的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在提升學生的專業理論與實踐水平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人格素養,鑒于此,筆者針對性地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培育學生人格素養的重要性,而后對培育方式進行了探究,同時提出了些許建議。
關鍵詞 人格素養培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35
現階段我國高校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培養學生人格素養的重要性,一部分高校在落實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創新和改革,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發現思想政治教學可以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逐漸構建良好的人格素養,為日后進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可見,高校在開展專業課教學的同時,積極地將思想政治教學融入到教學體系中,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還會逐漸培育出適合社會發展、滿足企業需求的優秀人才。
1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對于學生人格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已經逐漸意識到培育學生完整且良好的人格素養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實踐教學中,發現運用思想政治教學,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個性和心理形態,完善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學已經成為發展中的必然措施,也是高校提升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直接接觸的人就是教師,教師的專業水平以及人格特征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學生在課堂中將會逐漸地對教師的言行舉止進行效仿,進而對他們的心理狀態和人格素養都有直接影響。評判一位教師的人格魅力,要從他的意志力、道德品質、政治思想、心理情感、心理狀態以及職業素質等方面予以考慮。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著學生的人格素養,因此,有關的思想政治教師應當對當前的社會文化以及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習慣加以了解并掌握,而后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人格魅力融入到教學中,進而最大程度促進學生的發展。
從理論基礎課程內容來看,理論教學更多地強調對學生進行引導,無論從學習、生活或是社會實踐的選擇上都會給予方向上的指引,使學生在做決策的過程中,選擇更為合適的方式,學生在理論學習過程中,將會讓自身深深受之影響,進而培養樂觀積極的心態,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會積極面對困難進而解決困難,在日后的社會生活中,將會面對更多的挑戰,學生將以積極的心態努力改變現狀,在社會實踐中,養成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
但是,由于當前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時代不斷變遷,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獲取渠道也在不斷地拓展,致使高校內的部分學生會受到消極思想的影響,進而形成了不正確、不健康的人生觀,心理抗壓能力也較為薄弱。因此,教師針對這一發展中的問題,應當將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人格魅力發揮出來,結合理論教材中的知識,將健康積極的思想傳播給學生,讓學生在這樣良好的教學氛圍下,逐漸完善自己的價值觀和心理狀態。經過筆者的分析可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學方式可以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思維方式,逐漸健全他們的三觀,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其日后進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2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人格素養培育的具體內容
現階段諸多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已經意識到培養學生人格素養的重要性,并積極地通過思想政治教學的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素養。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涵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等內容,從這些教材內容中很容易予以歸納,高校培養學生人格素養的內容可以總結為兩方面:其一是培養學生的法制人格,其二是培養學生的社會人格。不同的培養目標對學生人格培養的意義也有所不同。
2.1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培養學生的法制人格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逐漸意識到法治的重要性,法治體系可以促進社會有序且穩定地發展,同時也能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安定和保障。那么,對于高校學生來講,法治人格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維,也可以在實踐生活中能夠依法行事,為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動力。
其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馬克思哲學思維。眾所周知,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涵蓋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再加之辯證唯物主義,學生具有良好的哲學思想,才可以更好地認知社會的發展歷程,讓學生在此過程中解決社會實踐中易出現的矛盾,進而引導學生良好地解決自我發展問題,最大程度地促進自身的成長和發展。
其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認知當前的國情。現階段我國仍舊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全面認知當前國情,對社會發展情況和形態進行正確的判斷,最終提升自己對社會發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在日后的社會實踐和工作中,利于自身的發展。同時可以通過自己所能,促進社會的建設和發展,為我國的整體發展提供助力。
其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可以讓學生更透徹地了解法制思維和法律知識。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會充分意識到法治的概念和意義,并深化法治觀念,逐漸提升自身識法和用法能力。另外,在進行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高效的教學方式,組織課外法制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法制的實際意義,最終樹立法律信仰,通過自己的力量為我國的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2.2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人格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應當培育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的價值觀、社會觀及人生觀,并在此過程中,有意識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精神和自我奉獻精神,在當前如此繁雜的社會環境下,實現自我成長和發展,最終形成完善的社會人格和精神狀態。
其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促進學生構建良好的是非觀念,形成誠實守信的行為習慣。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因此,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著重對學生的人格素養發展方向進行指引,對于不具備積極的人生觀念的同學,要予以重點教育,培養他們形成健康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將自身的專業性和道德素質充分體現出來,進而將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的思維模式融入到學生的頭腦中,促進學生消化并理解,讓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把控自身理性思維方式,遇事不驕不躁,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時代下的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將會遇到各類的誘惑和困難,面對這些問題,他們將難以理性思考,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學生把控良好的是非觀念,可以促進他們形成誠實守信的品德,同時還會具備樂于奉獻的精神,那么,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誘惑時,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得到所需,堅持自我,作出利于自我、利于社會的選擇。
其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責任意識的助推作用,良好的責任意識可以促進人格素養的形成,也會有助于發展其社會實踐能力,在凸顯自身的責任意識的過程中,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社會價值,而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學則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形勢是和平且穩定的,學生的生活是富足的、多彩的,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學生將會很容易出現社會責任感薄弱,缺乏家庭責任感的問題。鑒于此,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將這一責任意識融入到教學中,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比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入社區,體會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或到敬老院等場所進行義工行動。通過這樣的方式,再結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進而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社會責任感、家庭責任感的重要性,將自身潛在的責任意識激發出來,健全自身的人格素養,促進自身的發展,進而為社會穩定發展提供動力。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離不開教育的促進作用,教育可以為社會發展提供諸多優秀人才,但是當前的國際形勢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一味地進行專業化教學,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更多的企業注重人才的人格素養,高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將思想政治教學融入到教學體系中,進而培養學生的人格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與時代發展趨勢相契合,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最終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