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倫
摘要 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其生活和學習群體的形式直接促成了大學生群體心理特征的形成,這一特征又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進一步突出。大學生群體心理特征所產生的思維方式直接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現,了解大學生群體的思維方式并加以利用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 群體心理學 大學生群體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40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時期,而即將邁出校門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持,通過幫助其樹立與社會發展需要相一致的思想觀念,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大學生群體心理的形成
大學生主要是指在國家認可的高等院校內進行全日制學習的學生,高校為了方便對在校大學生的管理,將學生按照院系、班級、寢室等層次依次劃分為一個個的小型群體,同時學生們由于學習任務、自我管理與發展需要、共同興趣愛好等原因又會結成學習小組等學習性組織、學生會等管理性組織、學生社團等興趣性組織等群體,這些組織化的群體滿足了群體心理學上對群體的定義:群體成員個性的消失,此時他們的感情與思想都在關注于同一件事。
大學階段與其他學習階段存在著極大的不同,大學階段的學生群體經歷過高考及文理分科的第一次分層,緊接著又有院系及專業的劃分,以及學生組織或社團等群體的組成,所以大學生群體在智力水平及個人能力上的差異被壓縮在了一定區間內,在經歷長期處于群體生活之后,群體成員之間存在的才智差異被感情等無意識因素進一步磨平,最終以群體的普遍特征體現出來。勒龐認為無意識的本質支配著群體普遍的特征,所以,這也就決定了大學生群體會像普通群體一樣被同質化,突出的才智被削弱。
2大學生群體心理問題產生的影響因素
大學生在組成群體后,個人的情緒相互感染,無意識的共同情感構成了心理群體的基礎,共同的心理特征使群體組織進一步穩固。群體心理特征中的的本能、傳染、暗示等內容在大學生的情緒表達上得到了鮮明體現。
2.1應試教育與理性觀念的背離
人們通常持有一個觀點:教育能夠改變人的一生。我們通常認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不斷磨平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使人變成真正意義上平等的人。但是勒龐認為教育所能給人帶來的幸福和平等是有限的,因為教育是無法改變人的本能的。
應試教育制度的現狀的產生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的,即認為成績的優異與個人才能的突出是相等同的。于是,學生被要求通過不斷的重復與出色的模仿以證明自己的智商,而不需要動用太多的思考能力和主動意識。應試教育導致的最嚴重的后果就是:它使服從它的人強烈地厭惡自己的生活狀態,極想逃之夭夭。
剛剛脫離這種生活狀態的大學生在心理上,一方面會抱著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另一方面也會在當前生活自我放縱,希望通過這些方式來否認過去的生活狀態。現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的形式為主,從內容到方式較其他學科課程都顯得更加刻板與不容辯解,處在群體中的大學生不能理性看待所學習的內容,而是更多發關注到學習形式與理想狀態的相背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無法達到理想效果。
2.2心智水平尚不充分的發展
青年時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過渡時期,這一時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劇發展的時期,青少年個性發展、智力發展、社會閱歷發展的程度也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從大一開始開設的,此時的大學生剛剛脫離高中的高壓式學習環境,對刻板的課堂教學抵觸尤為深刻,除了難以理解老師所講授的內容以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同感也難以提高。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學生與社會發展實際相脫節。教材中的內容是需要學生去主動關注社會發展現狀的,如果不了解社會發展的實際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就難以與老師在課堂上產生良性互動,影響教學效果。最后,由于學生的社會閱歷不豐富,辨識能力不強,容易被有心的不法分子通過暗示或灌輸等手段,向學生們傳達錯誤的思想觀念,嚴重影響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2.3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影響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以其特有的優越性迅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與互聯網帶來的經濟效益相對的是諸多的社會問題,互聯網的諸多特性也使得群體心理的特征進一步放大,加深了群體心理活動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互聯網的表達具有隱蔽性,由此引發了許多道德問題,在互聯網上,群體成員的行為不存在直接的責任人,每個人都徹底成為了群體的一部分,群體的力量會沖破理性的束縛,群體的成員可以按照自己本能的方式行事,群體中的大學生就會變得更加暴躁和沖動。另一方面,互聯網信息的海量性與傳播性,由于信息內容良莠不齊,負面信息的反復出現會加強大學生群體對錯誤觀念的認可,群體中的大學生受到情緒的感染已經喪失了對的信息甄別能力,在錯誤觀念的基礎上,群體的智力水平進一步被降低。最后,由于互聯網信息傳播具有交互性,群體成員之間可以相互交流所持有的觀念以及虛假的信息,虛假的信息相互印證滿足了群體成員歸屬感的心理需要,在反復暗示的心理作用下,大學生群體顯現出了輕信的特征。
3大學生群體心理特征的課堂應用
社會發展中產生的諸多因素對大學生的群體心理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一項挑戰,前面我們分析的群體心理特征在大學生群體心理問題的產生中有著深刻影響,但這種影響也可以被我們應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教學中去。
3.1群體習慣于接受簡單觀念和情緒化的觀念
群體中個體的突出才智是被削弱了的,所以處于群體中的大學生的智力水平是有限的,只有簡單明了的觀念才是易于被大學生群體所接受的觀點。對于大學生而言,比較好接受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比較時髦的觀點,比如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種觀點在當下社會上存在著巨大影響,主流媒體對這一觀點做過大量的宣傳,因此也易于被理解;另一種就是比較基本的觀點,比如“孝親敬長、尊老愛幼”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于這種觀念本身就是深入人心且不會隨著環境改變而喪失影響力,所以這些觀點也容易引起大學生的認同感。思政課老師在授課過程中適當引入類似觀點將更有利于學生對講授的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思政課的課堂上,老師常常喜歡進行長篇累牘的敘述,但是期望以此來打動大學生群體是不切實際的,對于群體來說,只有富有感情的觀點與信念才能打動群體,才會有著“像病菌一樣的傳染力”。善于利用情緒觀念的積極影響對于提升課堂的教學氛圍以及教學效果都有著極大意義,比如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抒發愛國主義情感,強調作為社會公民的責任感、榮譽感,表達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向往與憧憬之情等等類似情感來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
3.2群體傾向于用形象來進行思維
龐勒認為當人處在于群體當中時,是幾乎無法理性思維的,只有形象思維更容易被智力泯滅的群體接受,這也是為什么多媒體教學會比傳統課堂教學更受學生歡迎。
形象的缺失是當前思政課程的主要短板,思政課的教材不可謂不厚,內容也不可謂不豐富,但是書中沒有任何圖片資料,既不能給學生任何的直觀印象,加強學生對教材中內容的認同,同時又可能導致學生由于自身知識儲備不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構成完整的認識對象。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需要在構造學習對象的形象及氛圍營造等內容上做一定的努力,大眾傳播載體的發展使得形象的傳播變得更加方便與具體,所以社會媒體所發揮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思政課老師的教學難度。
3.3群體觀察力與推理能力的喪失
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所以群體能夠觀察到的內容都是群體所希望從形象中發現的特點,群體中的大學生更加傾向于從事件中發現自己所認同的觀點。另一方面群體是受無意識支配的,所以群體中的大學生更傾向情緒的發泄,只是單純表達對這種社會現象的強烈譴責而不去思考導致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觀察能力的不足導致大學生群體在進行觀點推導的過程中論據的失衡,最終得出的結論都是有失公正的,只能得出自己在一開始就期望得到的情緒化的觀點,這種推理只能被看作是偽推理,是不能作為價值判斷的基礎的。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形象,通過正確的推理方式加深學生對于課程核心觀念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總之,應試教育、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弊端在某種程度上是帶有歷史發展必然性的,這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出現的由于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相脫節帶來的眾多社會問題的具體形式之一,雖然暫時我們無法徹底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我們應該對這些問題保持充分的認識,不斷努力采取措施弱化這些弊端帶來的不利影響。由這些社會問題以及群體本身的缺陷導致的大學生群體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我們也要充分地去了解,大學生群體心理特征為教師進行價值引導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群體心理學對思政教育的積極意義,從新的角度看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加強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研究,以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教學提供充分的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