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洪建
【摘 要】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正積極倡導實施教學改革,小學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通過廣泛而有序的閱讀獲取、篩選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能力,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173-01
新課標閱讀教學小學語文閱讀興趣小學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通過廣泛而有序的閱讀,獲取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能力,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應該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那么,怎樣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呢?
一、明確新課標要求
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在閱讀教學中,要體驗什么、探究什么,“課程目標”中有具體的體現。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即“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二是培養認識能力,即“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三是充實文化底蘊,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四是培養崇高的情感,培育“愛國主義情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優秀品質,即有“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又有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科學的思想方法”。并明確指出,上述任務的完成,要“注重情感體驗”,要進行“探究性學習”。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過程,不僅承載著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信息傳遞、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批判性、創造性的過程。這次課程改革,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提倡學生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一個人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的獲取,主要靠的是閱讀。語文教學,一要重視教育學生閱讀的樂趣;二要教育學生養成很好的主動學習習慣。兒童是否能培養起閱讀的興趣,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第一學年的教學活動。假設教師能發現、獎勵和發展學生在閱讀中所表現出來的每一個長處,那么他們就會以樂觀的態度去對待教師的教學活動,愛上這門課程。低年級語文老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學生喜歡上語文課,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教學盡量增加趣味性,在活動中、游戲中帶領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使學生品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這樣才更加喜歡閱讀。
三、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第七條總目標一開始就說:“要逐步教育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本領”。
提起閱讀本領,很多教師就自然想到讀懂詞語、讀懂句子、讀懂段、讀懂篇,就會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以為訓練這些便是培養獨立閱讀本領,這是對閱讀本領的誤解。沒有真正領會到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沒有做到“為他們的終生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其實,讀懂并不錯,難題是閱讀本領不僅是讀懂。《語文課程標準》就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教育學生具有體會、理解、欣賞和評價的本領。這種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該把他們機械地割裂開來。”這里說的是“重點”,自然還有別的本領。課標還提出“逐步教育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本領”,當然,還應當有語感、朗讀、默讀、背誦以及速讀等本領等。這種各方面的能力還被表述為獨立閱讀本領,理解本領是獨立閱讀本領的基礎和核心。
四、養成與寫作相結合的習慣
社會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有自己對生活的體會和認識,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喜歡、惱怒、悲哀、快樂),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語言世界,這些與成年人相比,有的時候是幼稚可笑的,但習作所表現的恰恰就需要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
習作的內容對小學生不是什么太大的難題。作文教學無非是處理寫什么和如何寫的難題,寫什么屬于內容的范疇,主要靠學生的生活積累;如何寫屬于形式的范疇,主要靠的是學生閱讀的積累。如何寫要有關到寫作的基本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基本技能(對動作方式的一種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復聯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練的動作),要有關到語言的積累,語言的積累不但需要掌握一定數量的詞匯,了解部分語言現象和語言的形式,還要有對語言比較敏銳的體會本領和理解本領,這些不是作文教學所能處理的難題,而主要應在閱讀教學中加以處理。
閱讀教學需要結合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意識地帶領學生理解課文的表現情況,理解語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寫作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么立意、選材、安排層次結構和遣詞造句的。可是,教學中一定要將有關知識用最淺顯的、適應小學生認知本領的語言來表述。我們不妨將“立意”說成是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將“選材”表明為針對主要意思所要寫的內容,等等。教材(教材是由三個基本要素,即信息、符號、媒介構成,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中的課文多為文章的經典或精品,表現手法高超,自然有許多不適宜小學生學習,但只要是文章,除了特殊的表現手法外,還有一般的、基本的表現手法,如寫景物的課文,作者是如何選取觀察(細察事物的現象、動向;考查或調查;清朝官員的名稱)角度的,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點,按照如何的次序,將景物寫具體的;寫事的記敘文,作者是如何將一件或幾件事寫具體的,是按什么次序記敘的;寫人的記敘文,作者是如何寫人物的心理、外貌、神色和姿態、動作行為的,環境描寫與場面描寫和人物相互間的聯系,等等。又如,作者在具體描寫中應用了哪些準確、生動、鮮明的語言,這些語言有哪些特色,這些語言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及表達效果等。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努力探索閱讀指導的可行方法,有意識地把閱讀教學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并且落實到閱讀教學的每個環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