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沐橋
摘要:初中地理教學的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對于所學的地理知識有一個直觀的、深刻的印象,如何讓學生正確地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生活化,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掌握,同時有助于學生熟練應用相關地理知識分析問題。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生活化
一、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國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還存在各方面的問題,就目前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地理教師教學觀念存在問題。生活化教學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而提出的新興概念,很多地理教師對生活化教學了解較少,沒有真正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內涵。正因為如此,很多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主,而且為了讓學生快速掌握知識,經常為學生安排大量練習,結果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地理教師要改變原有的陳舊教學觀念,做好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工作。其次,地理教師的教學方式存在問題。很多地理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結果導致課堂教學枯燥無味。此外,還有的地理教師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在課堂上很少與學生交流,即便與學生進行交流,往往采用高人一等的交流方式,最終影響課堂氣氛,影響教學效果。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精神層面的關注,這也是做好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必要工作。最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生活化教學興趣十足,那么課堂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學生對生活化課堂教學興趣不高,那么課堂教學只會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很多學生對地理課存在畏懼心理,對地理學習興趣不高,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方式,本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很多地理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往往流于形式,沒有把握住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沒有得到激發。
二、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措施
1、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創設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地尊重和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們要將學習主動權轉移給學生,積極地聯系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讓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真切地體會知識的產生與發展,并且獲得積極的感情體驗。
2、生活化的處理教材,優選教學內容
現階段,我國的初中地理教材中已有的案例很難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而且各地的自然環境、生活習俗、生產方式處處存有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的使用要積極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觀念。為了能夠使教材內容能真正符合生活化的標準,教師通常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修改。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教材的案例能與本地實際相吻合的并不多,這就需要教師將部分案例加以調整。(2)添加。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可以增加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體驗的教學素材。(3)刪減。將教材中已遠離本地學生生活體驗與生活實際的一些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刪除或剪掉。(4)編排。教師根據校情與學情,將教材中的素材做相應的調整和編排,讓教材體系與生活聯系得更緊密。通過生活化的優化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基本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還可以將抽象變為具體,更加符合實際,讓學生學到真正有用的地理知識。
3、生活化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情境與知識之間,宛如湯與鹽的親密無間。融入湯中的鹽不但不咸澀,反而更能襯托出湯的美味;知識只有溶于情境之中,才能凸顯出其獨特的功能與活力。由此,在平日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更多地考慮有利于學生生活體驗的情境,將教學問題巧妙地設計到生活情境中去,這樣,學生們就可以置身于生活情境中,進而產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并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就像在《歐洲西部》一課中由一張“火車通票”所引發的學習熱情整整貫穿了一節課,在濃烈的課堂氛圍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這當然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們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生活化的構建知識,鏈接新舊知識
新課程對于學習目標雖有具體的界定(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然而新課程更加強調課程的預設與生成。教師通常會置身于一種“尷尬”的境地之中,同時也會“憤怒”于學生對地理的“一無所知”。其實,事實并非如此,原因在于學生們腦海中已有的生活體驗以及知識架構尚未與新學習的知識形成交集,或是尚未建立起新的知識鏈接。所以,與其只是尷尬或憤怒,倒不如重新審視課堂上在生成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是否過急、過“硬”,在生活化的地理課堂上,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將知識的硬水加以“軟化”,變成可口的“飲品”。這種“飲品”中富含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當下的社會背景,當注重到這種融合的時候,那么學生頭腦中構建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5、生活化的編制習題,促進理解運用
早在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學校的最大浪費就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如今,我國新一輪地理課程改革已經發現這一嚴重問題,并提出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基本理念。然而,若只是課堂教學在走生活化的康莊大道上昂首闊步,而考試的試題中卻嗅不到一點生活化的氣息,這無異于“穿著新鞋走老路”。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設計中,能夠結合社會中的時事熱點、生活經驗等,多編制一些“生活化的習題”,在題干中既要體現真實、客觀的情境,又要準確地傳達與其匹配的地理信息。通過這樣的訓練途徑,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提取信息和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體驗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也能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在于應用,而非只是知道。
初中地理的教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要想有效地提高它的教學質量,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善于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問題之后及時地進行改正,不斷地以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尋找出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不斷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學質量,這是我們每個地理教師所應該不斷努力的。
參考文獻:
[1]黃都,程亮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4).
[2]黃勝.活動化教學在初中地理中的應用.科海故事博覽,科教論壇,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