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梅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主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要有長遠的打算,要在教學中進行不斷的實踐經驗、探索、研究,積累豐富的經驗,將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育中德育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現狀;滲透;
語文學科由于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因此成為實施德育教育的最佳課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體驗、發現、感悟生活中的各種美,進而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一、我國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意義
小學語文是思想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尤為必要。在新課標改革下,改革在面向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出了新的教學方法,你要求語文教學不能只局限于傳授學生知識了,要求語文教學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德育,也就是要求培養知識品德兼優的學生為目標了。而在前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是必要的,小學是培養學生素質要求的最好時期,語文也正是以后個人發展的基礎學科,所以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素質與知識的,是讓學生從小就養成謙虛禮讓,講文明懂禮貌的人才,而小學生在這一階段也正是最容易受到外來影響的時期,所以要在這一時期培養好學生的心態,樹立正確的思想,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到如何分辨善惡好壞,促進學生以后的發展。
同時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素質人才已經成為各企業所要熱捧的人員,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而人才的素質就決定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可是現今由于經濟的極速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小學生就沉醉于父母的金錢之中,只懂得享樂,有著極強的個人主義,導致學生從小就養成了諸多不良習慣與思想,因此想要改變學生的思想就要在小學階段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利用語文的教育讓學生重新糾正自身的不良的思想與行為習慣,重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求。
二、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方法
德育教育無小事,人人是可教育之人,時時是可教育之機。我們要將學生特點、學科特點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以學生為出發點,圍繞語文學科特點將德育教育有機滲透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發揮自身優良品德的影響,促進學生智育與德育的全面發展,使學生成為合格的人才。
(一)挖掘教材內容
語文課滲透思想教育,一般以教材為依據,貫徹文道統一的原則,充分發揮教材的內含思想性,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教育,這是無可非議的。由于我國語文教材的編寫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內容豐富多彩,有許多內容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因此,語文教師在講授課文時一定要挖掘一些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內容。比如說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很多歌頌先進事跡和歌頌英雄人物的文章,還有一些熱愛大自然,歌頌美好生活的文章,這些主題都可以用來進行學生的德育,使學生在優美和充滿感召力的文章下進一步提升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在講解這些文章時最好讓學生以自主閱讀為主,然后進行適當的點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自己體味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美好。
(二)拓展課外閱讀
德育教育在學校素質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的能力。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語文閱讀教學無論是記敘文、散文,還是寓言故事和成語故事,都會有明確的德育目標。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使學生在閱讀中能充分理解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達到德育的實效。例如:《落花生》一文借“它的果實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理科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這句話向學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學習花生那種“不求虛名,默默奉獻,從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并且教育學生在閱讀文藝作品時不能片面追求情節的曲折離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看到它的社會意義,從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三)注重課外實踐
教學是課內外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小學語文的教學更加離不開課外實踐。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語文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所謂“實踐出真知”,學生的良好品德來源于實踐,也反映在行動上。教師可以根據課內教學開展一系列課外活動,鞏固、加深課堂教學的效果,把德育落實到日常社會生活中。實踐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并注意有層次性和針對性。課外活動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品質、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可以革命詩歌朗誦會、名人成功故事會等形式開展課外活動。
(四)強化作文教學
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教學不再單單注重知識的灌輸和能力的培養,而是在抓住學生品德教育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通過相關統計顯示,作文考查的內容就是學生做人處世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假如可以結合社會生活實際情況與學生的思想素質,提供一些作文素材,讓學生展開寫作,抒發情感,讓學生可以在寫作中體會體會真、善、美,明辨假、惡、丑,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德育教育滲透的效果,還可以增加學生寫作的素材,在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同時,實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利用科學技術手段
課改提倡、要求進行情境教學法,就是教師要創造特殊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種心理場的影響下,去感受課文的內容,以產生強烈的情境感應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教師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駱駝峰等景點剪映,讓學生大飽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樂情感朗讀,使學生沉醉于祖國江山分外妖嬈的美感之中,一種愛美情趣,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發。這時教師可讓學生浮想聯翩,談談云浮景色秀麗的蟠龍洞,云霧山等,由此想到全國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學生感受到祖國河山處處秀美,愛國之情隨之倍增,立下把祖國建設得更美麗的雄心壯志。
另外,教師可以從網絡、報紙、雜志等各種資源上摘取一定的具有德育功能的材料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在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思想品德也受到熏陶。
結束語
在小學階段中,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正處于快速形成階段,如果這個時候來滲透德育教育,將起到良好的效果。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通常都是積極向上的內容,這些都能成為德育教育的資源,同時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給他們的價值觀帶來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顧秀華.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因素及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4(27).
[2]李清.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12(2):148-149.
[3]黃小蘭.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老區建設,2009(10).
[4]胡春娜.學前學校德育實踐中的四個向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