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達
摘 要: 高中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并提高閱讀能力。除精讀、泛讀等傳統閱讀教學與訓練模式之外,同步主題閱讀這種新的閱讀教學與訓練模式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也能起到推動作用。作者結合教學研究實踐,對高中英語同步主題閱讀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進行了研究與論證。
關鍵詞: 高中英語教學 主題閱讀 可行性 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英語教育改革不斷深化,人們就如何提高英語教學質量進行了大量研究,對英語教學的認識也不斷加深。其中,英語閱讀的重要性得到了一致認可。
胡文仲(2009)提出,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學習者不僅可以學到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還可以促進聽、說、寫、譯等其他語言技能的發展;李家同(2012:13-15)認為,英語閱讀對學習者獲得常識等非語言知識也起到重要的影響;顧衛星(2007:307-310)提出,大量閱讀可以促進英語語感的形成。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讀既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又是重要的教學內容,還對高中生讀的能力目標進行了明確而細致的規定,其中包括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獲取信息,克服生詞困難,根據線索進行推理,熟悉各種體裁文章,并達到一定的課外閱讀量。
這種對閱讀能力的重視產生了大量研究成果。“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及“交互模式”等閱讀模式廣為人知;將閱讀分為前中后三階段的語篇教學法被推廣普及;精讀、泛讀、尋讀、跳讀等閱讀形式與技巧也為一線教師熟知;各種課外英語讀物隨處可見。
筆者在與部分高中生交流時發現,某些學生認為課文精讀耗時較多,課外泛讀似乎內容太泛。學生希望課外閱讀的效率更高且效果更好。為此,筆者嘗試了與課文同步的主題閱讀,以期改善當前高中生的英語課外閱讀。
二、理論基礎
克拉申(2004:17-19)提出了一種與“泛讀”相對的閱讀方式——“窄讀”,即閱讀同一主題、同一作者或同一體裁的文章,并認為這種“窄讀”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興趣,拓展詞匯,豐富知識,開闊眼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提高閱讀能力。
二語習得理論認為,充足語料的輸入是語言知識內化與語言輸出的基礎。同步主題閱讀可以大幅度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為語言內化與輸出奠定良好基礎。
克拉申(1982:33)認為,可理解輸入和情感過濾是影響二語習得的最重要因素。在對主題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閱讀同主題的文章,可以降低閱讀難度,減少學生的學習焦慮,并在閱讀過程中樹立自信,體驗成功,從而減弱情感過濾,優化語言輸入的效果。
Vivian Cook(2000:71)認為,激活閱讀者原有的語言、文化、體裁等圖式知識有助于讀者對語篇進行積極主動的閱讀,從而強化閱讀效果。由于同主題文章往往在詞匯、話題、體裁等方面體現出一定的相似性,學生能更好地舉一反三,實現舊知識的正遷移,也能不自覺地運用閱讀策略與閱讀技巧。
《英語課程標準》十分明確地強調了語境的重要性。學習語言不能脫離語境;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及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學習必須在語境中進行。英語課外閱讀的篇章本身就是一個學生接觸英語并使用英語獲取信息的語言環境;同主題文章還為重點詞匯提供了高頻語境,便于學生感知、理解、學習并掌握。
綜上所述,同步主題閱讀能夠提供更多的語言輸入,也能夠比無主題泛讀更有針對性和側重性,并且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及閱讀策略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三、可行性調查
同步主題閱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為此,筆者基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英語教材,對同步主題閱讀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進行了研究與實證。
第一,語料來源充足。《悅讀聯播》等其他平行教材中不乏相同主題的英語課文;21st Century, China Daily及Readers Digest等英文報紙雜志中有科技前沿、文化等專欄及原汁原味的英文語篇;依照關鍵詞搜索歷年高考真題,也可以得到豐富的語篇。
第二,閱讀語篇的類型多樣。可選語篇包括教材課文、專欄訪談、新聞報道和閱讀理解真題等,這保證了語篇類型的多樣性。高考真題語篇來自閱讀理解、七選五、完形填空和書面表達等多種題型;而原汁原味的文章則更適合自由閱讀。
第三,完成時間充裕。高中英語每單元教學前后一周半的時間跨度使得師生完成同步主題閱讀的時間較為寬裕,靈活性與自由度較高(可安排在日常或周末)。
第四,教師認可度很高。筆者聯系或走訪了所在省份多所一、二級達標校的一線教師。絕大多數一線教師都認可同步主題閱讀的理念,并愿意將其布置為課后作業或課外閱讀任務。若干一級達標校英語學科負責人表示愿意組織所在學校教師參與筆者的教材編寫工作,并將成果轉化為校本教材;某機構已將同步主題閱讀定為藝考生文化科目沖刺的英語教材。
第五,學生排斥度較低。在被問起是否接受同步主題閱讀這種新的作業模式時,一些一級達標校成績較好的學生很愿意嘗試新模式;其他接受采訪的學生在確認該閱讀只替代部分原有作業(如輔導報、課文背誦等),并不額外增加課后作業量時,也大都表示不排斥。
由此可見,該同步主題閱讀模式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有效性調查
筆者在當地教育報與某培訓機構共同舉辦的中招(初中畢業升高中)咨詢會上向到場的初三畢業生及家長介紹了該同步主題閱讀教學模式,并在當場進行的半小時微課堂后召集了三十名學生組成周末小班,參加為期一學期的教學實驗,對該閱讀模式的有效性進行論證。
從情感態度角度看,學生對閱讀表現出了較濃的興趣。不少學生反映,同一主題下各種觀點、各種類型和各種體裁的文章使他們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而且文章之間在詞匯及觀點內容等方面存在的聯系降低了閱讀難度,減輕了學習焦慮。
從語言知識角度看,學生在詞匯量方面進步最明顯。由于同一主題的閱讀篇章中,一些核心詞匯與高頻出現,很多學生表示:“第一次要查手機,后來見得多了就記住了。”
從語言技能角度看,學生的閱讀速度與閱讀技巧得到了提升。以“現代英雄”主題閱讀為例,學生完成第一篇高考真題閱讀理解耗時超過9分鐘;在筆者精講第一篇并輔以三篇同主題閱讀篇章后,第五篇真題閱讀理解的平均用時減少到7分多鐘。超過一半學生表示在判斷主題后能夠快速略讀剩余內容,或是在尋讀過程中定位成長經歷、貢獻及世人評價等重點信息。在遇到生詞時,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了忽略或結合上下文猜測詞義等策略。
從語言輸入角度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得到了增加。在一個學期內,實驗班的學生完成了將近100篇總計5萬字左右的閱讀。值得一提的是,相當一部分普通高中生只是被動完成閱讀理解的作業,并沒有真正從閱讀中獲取信息或學到知識;實驗班許多學生表示在閱讀中了解了最新科技動態、科學的生活方式、著名景點等信息,有時還對閱讀篇章中的內容(如暑假去哪里旅游、如何減肥最有效等)進行了討論或辯論,這就實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用英語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課程目標。
從應試角度看,學生的應試技巧與閱讀得分率也有所進步。由于同一主題的高考閱讀理解所附問題有一定的相似性與規律性,學生對閱讀后的問題有了一定預判,并逐步學會在閱讀過程中對相關信息予以重視。以“旅游&景點”這一主題為例,在經過多篇閱讀后,學生歸納出了大致的出題側重,其中包括時間、景點內容、價格、游覽順序、文章出處、作者目的等,閱讀理解的正確率與得分率也相應提高。在略帶功利性質的教育環境中,這一點成了這批學生(及家長)繼續進行同步主題閱讀的強大驅動力。
五、結語
鑒于英語閱讀能力及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筆者結合實踐,介紹了一種面向高中生的教材同步主題閱讀,并對該同步主題閱讀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進行了調查、研究與實證。
實踐證明,該模式語料資源充足,時間安排靈活,且在教師與學生中的接受度較高,具有較高的可行性;而且小班實驗表明,該閱讀模式對高中生的情感態度、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閱讀量和考試成績都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當然,為期一學期的教學實驗反映了一些問題:同步主題閱讀的文章數量和類型還相對有限;由于缺乏與學生日常互動的機會,每周兩小時的閱讀時間也略顯不足;實驗班的三十名學生本身英語基礎不錯,但該同步主題閱讀是否能適應更大班級或更多英語水平的學生群體,還有待進一步論證與實驗。
筆者真誠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關注同步主題閱讀,為之增添更多鮮活素材,或進行更多的研究與實踐,最終讓更多英語學習者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胡文仲.和胡老師談學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李家同.大量閱讀的重要性[M].北京: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顧衛星.“讀書自覺進行”——許國璋早年英語學習軌跡[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4).
[4]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Krashen, Stephen. The Case for Narrow Reading[J].Language Magazine,2004,3(5).
[6]Krashen. Step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1982.
[7]Cook,Vivia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