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昭碧
摘要: 課堂教學的合理設計是需要教師把握好學生的學習關注點的,教師要充分了解課本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在網絡上搜集與教材內容更加貼切的教學資源,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全方位的對學科內容進行深入的講解,爭取可以讓學生在短暫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可以取得最大程度的學習成果。
【關鍵詞】 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 有效教學 教學策略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實施有效教學,以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成為一項重要研究課題。所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單位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益,促進學生真實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效益不在于教師的授課時間長短或教學內容多少,而取決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綜合。
一、注重教材挖掘,拓展教學資源
明確教學內容,挖掘教材價值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載體,教材本身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具有很強的審美教學價值、辯說教學價值以及語文能力練習價值。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靈活處理教材,做到忠實于文本,又不囿于文本,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認真研究教材,突出教材內容的典范性,又要溝通語文學習和生活的聯系,突破、超越和拓展教材,并加以創造性地使用。
二、轉變教學觀念,倡導自主學習
素質教育強調對學生綜合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了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該加快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觀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具體來說,教師要改變以往的“師講生受”教學模式,重視學法指導,通過引導學生自讀、自解、自品、自探等自主合作學習,全面提高其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由“學會”變“會學”。
例如,在教學《春天的手》一課時,文章最后點題:“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頭”為了使孩子們深入體會、感受春天的氣息,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外出觀察學習。安排學生自由分組,并選出一名小組長,各成員服從指揮,大家一起認真尋找“春天來了”的種種跡象。在此過程,教師要做好監督、引導工作,避免離題跑題,使學生學有所獲。這樣的活動令學生歡欣鼓舞,蹦蹦跳跳地趕來匯報自己的成果——“老師,我看到那棵小樹發芽了!”“老師,你看你看,小草變綠了!”“老師,我看到蚯蚓從泥土里轉出來了!”“老師,我感覺到春天的手在撫摸我!”
三、調動學生對語文世界的興趣
對于小學學生來說,新穎的教學方式可以增強學習好奇心和關注點。很多學生面對繁雜的語文知識體系沒有一個深入的了解,也沒有結合自己的具體學習情況來安排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導致自己的課堂學習效率顯著下降。其實課前引導的效果比預想的作用要關鍵很懂,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階段把一種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展示。例如視頻資源的合理滲透,教師也可以通過視頻資源的展示,讓學生去深入理解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語文知識,通過共同的規律去探索本質,揭示事實背后所蘊含的科學。以這種學習方式來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學生可以在教學課堂過程中被視頻資源中所傳達出的實際內容感染,從而開發自己的學習思維,做到對知識內容的更好理解。
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充分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得以提高的必要前提,學生如果不喜歡語文教師,那么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語文課程學習的興趣,更無法談及在語文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學習了。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師生情感相投,彼此親切,才會使學生興趣油然而生。無數事實證明,學生對某位老師情感越好,就越愛聽某位老師的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相反,學生和教師有隔閡,就會討厭該教師的課。因此,每位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真正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對待后進生,不另眼相看,不侮辱歧視。要尊重他們,一視同仁,甚至用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情感去溫暖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把握了學生的脈搏,抓住了他們的興奮點,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教學活動生動活潑地開展起來,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新《標準》強調教學內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樹立平等意識,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現階段的學生都有著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見解,這就要求教師應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對學生平等相待,尊重每個學生,尤其要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努力嘗試。教師要創設各種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師生交流渠道。教師在課堂上要情緒飽滿,對上課充滿信心,帶著輕松自信的情緒走進課堂,以良好的情緒影響學生。
五、準確把握新教材的內容
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引導性作用無疑是對學生綜合語文世界觀念提升的關鍵,教師要善于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在一種輕松的,貼近具體的日常生活的學習環境下完成自己的語文學習,在學習興趣的良好引導下進行深入的語文探究性學習,推動小學語文教學向著更加科學高效的方面不斷發展。
六、提前備課,奠定高效教學的基礎
上課就如同行軍打仗一樣,古人在作戰時講究“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教師的備課就如同打仗時的糧草,可以說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條件就是備好課。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將教學的內容讀熟讀透,還要進行充分的預設,結合班級內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相應的問題與答案,從而使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有條不紊,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課文《長城》前,我在備課時就考慮到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去過長城,他們對于長城也幾乎沒有什么認知,如果我僅僅讓學生閱讀課文來學習,無疑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我便設計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來引入教學,讓學生通過觀看這些景色來直觀地體會長城的連綿不絕,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愛國之情。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學方式很是受用,他們都十分積極而活躍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從而使課堂教學的開展十分順利,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很顯著。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廣大小學語文老師在研究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善和總結,爭取做到每一次上課都是一次進步。小學生也要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與語文老師共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陽.淺析影視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 2012, 20:62.
[2]汪忠.走進課堂---小學語文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