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品
【摘 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進入了教育領域,已經并將繼續深刻地改變傳統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因此如何有效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研究的必然。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主題教學;信息技術;實踐;創新精神
語文教學離不開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而讀寫又離不開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交流,而語文主題教學正是切合應運的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正是說的“讀”、“寫”與“交往”的關系。日益發達的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思考語文教學如何在保持其特點的同時又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并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下面結合我多年在農村小學的工作經驗,就如何利用現有信息技術設備,巧妙選擇切入點,實現與語文主題教學的有效整合,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運用信息技術使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生動
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使語文教學主題突出,教學方式形象生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例如我在教學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跨越百年的美麗》時,是這樣運用課件的:
首先課件出示居里夫人的照片,并配錄音:“同學們,讓我們穿躍時空的隧道一同走進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臺,全場立即肅然無聲……她是誰了?”(板書:居里夫人)通過課件的描述,居里夫人美麗、端莊、沉穩的外貌已經深深的潛在學生的心中。又在解讀美麗環節出示寫有課文重點句子的課件:“瑪麗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種更可貴的東西,她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著的追求。”正是課件的運用,才會在書寫美麗環節順利的釋放出孩子們對居里夫人偉大的人格愈來愈感到欽佩的心聲,明白了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二、運用信息技術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信息量,實現主題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體現了很強的網絡優勢,能收集更多的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能將教師、學生、圖書館及自建的資料庫的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開發語文資源,使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這樣就創造性地把課本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寬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桂林山水》板塊三:“拓展研讀,感受文化”時,引導學生一起來觀賞桂林山水的風光片,驗證作者的文字帶給讀者的獨特的美。播放課件:配樂播放一組圖片,出示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節選,學生見到后,自覺有感情地跟著老師朗讀起來:《云中的神啊》。接著又(出示課件——象鼻山的圖片)這就是課文中所說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關于它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出示課件——(象鼻山的神話故事)。告訴學生在山水的背后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人們借助故事表達自己對真善美的追求,傾訴著人性的美好!
這種集多種信息功能為一體的教學,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活潑,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大幅度地增加語言的訓練,在輕松快樂的教學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新知識。
三、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師生互動,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它更強調的是一種“交際”,而這種“交際”實際上正是人與人之間一種互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便體現為師生間的互動。利用網絡資源實現角色轉變。
例如,一位教師在學習《智慧少年》這一主題時,讓學生在課前搜集了大量的智慧少年的故事,有《道邊李苦》、《稱象》、《破甕救友》等。其中一位學生在提到關于曹沖其人其事的時候,講了一個從互聯網上看到的故事:其一是,早在清代學者梁章鉅的《三國志旁證》一書中,指出曹沖稱象“此事妄飾也”。其二是,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認為當時吳國無象,因此曹沖稱象故事純屬文人抄襲所致。鑒于此種文字詳實的資料,老師驚喜的激勵學生一方面繼續搜集資料。老師也搜集了幾個典型的智慧少年的故事謝道蘊《詠雪》的故事和《傷仲永》。在課堂上交流的時候,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就聽到了更多的故事,不僅對智慧少年的認識更加深刻,而且在故事中也領悟到王安石說的“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道理。
總之,信息技術進入到語文教學,將極大地促進語文課程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二者的有效整合,必將進一步拓寬語文教學的廣度和深度,為語文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孫杰遠.《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2]何克抗.《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思考》
[3]袁建敏,翟振宏,王玉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J].中小學電教,2004
[4]陶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施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