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華

【摘 要】對于小學數學學習方式的研究由來以久,新課程中也多次提到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在格外強調與倡導學生的自主探究發現學習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一些直接講授的“接受學習”被忽略了,導致好像所有的學習都必須是研究發現的學習,本文將利用小學數學中的課例淺述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
【關鍵詞】接受學習;發現學習;學習方式
我們知道在小學數學學習方式中大致可以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其中的“接受學習”可以理解是指教師只需把學習內容基本上是以定論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對學生來講,只需接受地把將所學的內容內化了,將所學的內容與原有的知識之間建立關系,從而調整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而“發現學習”的基本內容不是以現成的定論呈現給學生的,而是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探究、猜測、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活動主動發現這些知識,然后再進行內化。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習中如何進行有效“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
一、有意義“接受學習”
1.恰當選擇教學內容,提升課堂的時效
小學數學知識有一部分是由一些概念,規則組成的,其中概念一般是前人給出的規定性的名詞術語,比較適合接受學習,例如:學習“三角形”這個概念時,教師只需通過實物抽象出三角形后,就可以給出三角形的定義了:“由三條線段所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學生就可以接受這個定義去學習后面的知識了。還如“質數”“合數”“奇數“偶數”的概念等一般沒有必要讓學生去發現,只要接受記住就行了。
2.直接簡約,縮短新舊知識的距離
在課堂學習中,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找到新知識的最近生長點,用最直接的方法引人新知識,構建知識系統。如:在教學《10000以內數的認識》中,可以通過生活情景引入并復習1000以內數的讀寫與組成,然后自然地引入生活中更大的數,這樣學生就能很好地把1000以內數的讀寫與組成的學習方法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把新舊知識串在一起,更好形成了知識的系統結構。同時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由于學生的特點,我們要承認有時讓學生去模仿與記憶應更為有效。上述課中學生就充分運用了模仿與記憶的方法,可以說這些數為什么這樣讀這樣寫這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是人類的文化遺產,如果不這樣寫,就不能與別人進行交流,這些內容根本沒有讓學生去探究的余地,更不用學生去創新。
3.層層善導,自主內化
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的心理機制是同化,即新知識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是否產生了實質性的調整與變化。所以在新知識的學習中需要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鋪設多個有助于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的環節,從而達到知識的內化的目的。如在教學《10000以內數的認識》中,可以通過以下環節讓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內化;1.引導學生數一數,撥一撥得出10個一千是1萬;2.通過具體的情景感受了一萬的大小;3.通過讀一讀、寫一寫得出數的讀寫法;4.通過說一說得出數的組成。這一系列的課堂學習既讓學生形成數的表象,掌握萬以內數的讀、寫法和組成,也體會數的意義,并進一步地對較大的數進行了新的知識體系建構。在整個教學中進行啟發式引導的,雖然每一步都在教師的帶領下去完成,但不會出現“滿堂灌”的現象,也不會把知識嚼得太碎,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會保持。在這種直接接受學習的過程中也同樣留給了學生更多的思考。例如:在課堂上應能聽到老師會更多地問:你是怎樣知道的?你為什么這樣做?你能說說方法嗎?我們說這樣的接受學習是有意義的。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單純靠模仿和記憶的教學確實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但我們也不可拋棄那種直接清晰的嚴謹到位的講授方法,那種能留給學生思考空間的,能清晰建立知識的數學學習過程是最簡單和有效的,它與機械重復的學習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二、有效的“發現學習”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發現學習中的任務是有所發現。要讓學生發現,教師自己首先要經歷發現的過程。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性質、學生認知水平精心設計多個發現的環節,從而使發現學習能有效地落實在課堂操作中。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中,讓我們看到了發現學習法的幾個步驟: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發現
課前復習商不變性質與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后,然后出現一些相關的分數,觀察得到這幾個分數,分子變了,分母也變了,分數的大小卻沒變的矛盾。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一下子就點燃了。
2.精心設計“最近發展區”,促進發現
在學生現有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正在形成的思維,促使學生在集體協作中發現問題,通過解決問題達到自我思維完善。課堂上讓學生觀察發現兩組分子變了,分母也變了,分數的大小卻沒變的分數后,及時讓同學們猜想是否也有分數的基本性質?學生很自然地發現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最近發展區。
3.提出猜測進行論證,完善發現
這是發現學習一個最重要的環節,這個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通過對一定材料的猜測,實驗及驗證,去發現某些事物之間的關系與規律。同時通過在適當時機組織他們進行討論,由學生自己相互交流補充自己的發現,從而獲得比較完整和深刻的知識。在課上,當得出兩組相等的分數后,得到一個猜想,老師并不需要馬上揭示出這一性質的成立,而是及時提出單憑兩組分數來說明這個猜想好像缺乏說服力,要想知道這個猜想對于其他分數是否成立,我們應該做什么?(驗證)整個指導過程應該是非常的細致嚴密到位的。
①先確定一個你們組想研究的分數;(為方便驗證,它的分子、分母不宜太大)②根據猜想的性質,寫出兩個可能與它相等的分數;③用你喜歡的方法驗證它們是否相等;(折紙、畫線段圖、或者其它你認為更好的方法)④寫出驗證結果;⑤根據驗證結果說明猜想是否成立。
由于老師引導設計的非常到位,可操作性強,所以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參與性是非常高的。
但對于這種發現學習的設計我們要注意對發現的目標作必要的強化,讓學生緊緊圍繞這個目標去思考發現的措施,不偏離發現的方向;并要對發現的方法作必要的點撥,如啟發學生怎樣經歷假設、嘗試、操作、探索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動;還有在學生探索發現失敗時,要引導學生總結教訓,發現問題,并給予必要的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重新投入探究活動。當學生探究發現成功以后得出一致性結論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并通過適當的練習以加深印象,鞏固所得的發現。其實在剛才的學習中孩子們又何只只學了一個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么簡單呢!
在著名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看來,學習關鍵并不是說選擇怎樣的學習方式,而是在于學習是否有意義。教師都要以啟發式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措施,努力調動和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并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激勵和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去獲取知識。以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并存,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教學的內容材料等具體條件,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只有真正適應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參考文獻:
[1]鐘啟泉,高文主編.《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當代中小學課程研究叢書,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朝天小學課題組.《實踐陶行知人格教育理念創造“引導學生自我建構健康人格”學校輔導式》,《教育導刊》,2003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