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芳
【摘 要】對初中階段的學生進行合唱訓練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其身心健康穩定的發展,因此在中學階段開展合唱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合唱訓練的教學和選曲中,既要考慮學生現階段思想意識對音樂的接受程度,也應該重視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鍛煉,讓學生在音樂訓練中得以健康成長。
【關鍵詞】初中教育;合唱教學;選曲;新理念
演唱是每個地區中小學學生都必須接受的音樂素質教育中最為基本的內容,而合唱則是中小學學生最為歡迎的一種演唱實踐活動,因此我國新課程改革新制定的音樂教育課程標準將中小學時期的合唱教學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教育高度。本文以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的課程教學為例,對新課標影響下的初中合唱訓練教學和選曲形成的新理念進行分析,希望能夠促進初中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一、新課標影響下初中合唱教學形成的新理念
1.在合唱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音樂知識技能的培養
新課程標準在初中音樂教學課程思路的設計方面指出,教師應該正確處理音樂知識技能教學與審美體驗教學以及相關文化認識方面的關系。在初中合唱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教師應該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將對音樂人文知識和審美體驗的講解轉移到音樂技能的實踐培養上來,即在把握音樂本體教學的同時也要引起對音樂技能的足夠重視。例如人音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下冊教材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就運用了大量的切分節奏,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對此曲進行反復演唱,強化學生對本歌節奏感的理解和把握。
2.在合唱教學中引入多學科相關知識
新課程音樂標準比較關注音樂教學中的學科綜合體驗教學,要求教師在合唱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專業的音樂知識還應該通過音樂文化構建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溝通,并通過對民族學、語言學等學科與音樂學科的融合,對相關音樂作品的語言和情感形式進行更深層次的把握和更加細膩科學的指導。例如在講解人音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西北放歌》主題中《走西口》和《上去高山望平川》陜北民歌時,教師要想讓學生在演唱時保持味道純正,就應該在教學中將語言學引入進來,讓學生了解陜北方言的發音特色,從而在對音樂作品處理時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作品的鮮活性,提升教學效果。
3.通過合唱教學鍛煉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
合唱是學生集體性的音樂學習實踐活動,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一部音樂作品的良好表現一般需要依靠學生的集體力量來完成。具體的說就是學生需要在進行集體音樂演唱時保持速度、感情、發音等基本唱法上的一致性,并通過音色的一體性效果在演唱時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鳴。例如在對人音版八年級上冊《大海啊,故鄉》一課進行講解時,教師應該根據歌曲在愛國主義方面的集體共同意識,培養學生相互尊重、寬容理解的良好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新課程標準理念影響下初中合唱選曲形成的新理念
1.在對“美曲”進行曲目選擇時應該重視學生的審美體驗
在初中階段,伴隨著學生生理和心理發育的日漸成熟,學生在歌曲演唱和欣賞方面的能力也隨之得到了相應的提升,但是由于發育限制,學生變聲期聲帶較為脆弱,所以教師在曲目選擇時應該盡量選取一些音樂跨度小、演唱難度低的中音區歌曲,如《友誼地久天長》、《松花江上》、《大海啊,故鄉》等。這些經過歲月沉淀下來的經典演唱曲目,在詞義、旋律、意境等方面都具有諸多的美感,能夠觸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其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思考之情。
2.對“鄉曲”進行選曲時應該注意體現歌曲所蘊含的民族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意尋找教學文件明確規定和教學實踐適度彈性之間的平衡,為實際地區教學資源的開發預留下足夠的成長空間。因此教師在選擇“鄉曲”曲目時應該注意選取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本土樂曲,如《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黃河水手歌》、《新疆之春》等。這些歌曲中蘊含著不盡的家鄉風情,承載著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對這些歌曲的教學和演唱,能讓學生通過音樂進一步了解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內涵。
3.對“紅曲”進行選曲時應該注意及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新課程標準在愛國方面也有所規定,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對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紅色娘子軍》、《長征組歌》、《游擊隊之歌》、《軍民團結一家親》等歌曲,不但在革命復興年代被創作出來,而且也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學生對紅色歌曲的集中演唱,不僅能重溫紅色記憶,還能激起學生進取的斗志,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初中學生進行合唱教學,能夠對學生起到一定的集體教育作用,所以新時期的初中音樂教師十分有必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發展新的教學理念和選曲理念,增加學生排練經驗,通過科學合理的選曲和訓練,排練出更多優秀的初中合唱作品,使廣大學生和教師能夠真實的感受到合唱音樂的魅力,促進合唱教學和合唱音樂形式在未來能夠取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敏.中學合唱教學探究[J].文教資料,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