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玉
摘 要: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是在社會不斷發展、人類社會與自然社會的矛盾日趨尖銳的過程中提出的,同時,它也是社會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研究對象。語文學科作為一門社會人文學科,它所包含的內容既廣泛又復雜,所肩負的責任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站在可持續發展的立場上,必須將生態道德教育作為重點內容納入小學語文教學。文章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態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意義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態道德教育;可持續發展觀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態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1.生態道德教育理念在語文教學中基本形式和內容的缺失
“生態道德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將生態環保意識融入道德層面,并將生態意識作為衡量道德品質的標準之一。與傳統教育理念相比較,它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出現在教育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它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甚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連基本的形式和內容都缺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需要制訂合理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但是,大部分小學在語文教學中沒有將生態環保意識作為德育觀點納入學習的基本模式或內容中。
2.對生態道德教育認識有誤
由于生態道德教育理念提出的時間較短,它的普及范圍狹小,部分小學對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解和教育方法存在誤區。小學生在社會環境和家長的誤導下,理所當然地將生態與垃圾聯系在一起,這種表面的認識會誤導學生,使他們不重視生態道德。
二、生態道德教育的意義及可持續發展性
1.加強生態道德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
生態道德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重要環節。生態道德教育從道德的角度出發,以生態觀念為主要內容,不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上,它對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
2.堅持生態道德教育是提升綜合素質的需要
生態道德教育被稱作“靈魂教育”,它教導人們不僅在社會中需要遵守社會道德,在自然環境中也要堅持生態道德。大自然雖然不能言語,但它會根據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做出不同的反應。如自然界的風雨,和風細雨能夠使農作物得到好的收成,但是如果人類因破壞自然而導致狂風暴雨,則會帶來嚴重的自然災害。生態道德教育可以通過改變人類對自然界的態度來提高人類各方面的素質。
3.發展生態道德教育是社會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在堅持可持續發展觀的基礎上,發展生態道德教育也是在二十一世紀的新形勢下德育的重要任務。當代學生肩負著祖國的發展重任,而生態道德教育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必須為學生所熟知,只有如此,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推動社會持續發展。
三、推動生態道德教育滲透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1.提升教師的生態道德教育意識
教師是學生在學校期間的陪伴者和引導者,其行為習慣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要提高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首先要提高教師的生態道德教育意識。要讓生態道德意識深深地根植于教師腦海之中,從而教師再將生態道德教育意識滲透小學語文教學。
2.從小事做起,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思想
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生態道德教育應該不僅僅局限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還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教育教學需求,言傳身教,既以正確的言語教導學生,又以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榜樣。例如,教導學生不亂扔垃圾,學會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在每年的植樹節,帶領學生栽種小樹苗;等等。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體驗到生態環境的美妙與神奇,提高生態環保意識。
3.建立生態道德教育方面的獎懲機制
鑒于小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在關于生態道德教育的語文教學中建立恰當的獎懲機制是十分重要的。合理的獎懲機制有利于鼓勵學生以實際行動去貫徹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監督學生的不合理環境保護行為。例如,組織生態巡查小組,監督學生的日常行為;培養生態道德小模范,鼓勵學生向“道德小標兵”學習。通過具體可行的活動讓生態道德教育真正滲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為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建立高質量的生態文明社會,國家相關教育部門要加大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力度,重視生態道德教育。開展生態道德教育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同時深入基層并探索出適合大范圍普及生態道德教育的方法。讓生態道德教育更好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梁凱芬.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2]劉友杰.生態道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9):78.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分水小學大興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