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飛
摘要: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脫離生活的數學學習,只能成為機械而繁重的理論灌輸,教學枯燥沉悶,學生消極怠慢。而只有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數學教學才能煥發生機與活力,實現學生的快樂學習與主動探究。
關鍵詞:數學 生活 教學情境 實踐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既包括教育的生活化與靈動性,還包括教育的開放性與創造性,這正是教育的本質。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不能再抱著教材不放,照本宣科,將教材上的知識點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挖掘生活中取之不竭的數學素材,以生活架起通往數學世界的橋梁,引導學生在更寬廣的空間展開深入的探究,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這樣才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學生培養成新一代所需的創新型人才。那么,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回歸生活,開展生活化教學呢?
一、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開發生本課程教學資源
數學教學生活化并不完全等同于學生的生活,而是數學學習的外延是生活,也就是說在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要深入挖掘生活中有用的數學素材,使之既能夠貼近學生,同時又與新知密切相關,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相關的生活經驗圍繞著新知展開主動探究,才能幫助學生借助生活經驗不斷地將新知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為此,在實施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同樣要體現學生的中心地位,不要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觀察生活與審視教材,而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角度來觀察生活、審視教材,這樣才能在學生與教學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使數學教學富有生活的氣息,更加貼近。如在學生認識人民幣時,我們可以以小學生所熟悉的購買學習用品或是超市購物的生活經歷入手,由此引出買東西時需要用到錢,這些錢就叫做人民幣。此時,再用計算機來演示各面值的人民幣,由此展開新知的學習。同時為了鞏固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以及掌握單位之間的進率,可以組織學生來一次表演活動,將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商場,將筆、本、橡皮等學習用品擺放于柜臺上,讓學生分組來扮演顧客與售貨員,并為學生提供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讓學生親身來購物,在購買中讓學生真正地認識不同人民幣以及單位換算。這樣的教學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教學更真實而有趣,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消除對數學學科的畏難心理與消極情緒,激起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實現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
數學知識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基于生活,源于生活的智慧結晶,這就決定了了我們的數學學習不能只是就知識點本身來進行講解,而是要從知識產生的源頭入手,通過為學生創設一系列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的生活經驗來展開探究,這樣才能確立學生的主體探究地位,能夠讓學生深入知識的本質屬性來理解,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如在學習“圓的認識”時,我們可以用計算機來展現學生所熟悉的自行車與汽車,但是卻沒有輪子,讓學生來為它們選擇車輪,給出的車輪有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橢圓和圓形。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都知道車輪是圓形的,但對其原因卻知之甚少。此時,我們就可以利用計算機的動態模擬功能來向學生直觀地演示裝上各類形狀車輪后的行駛情況,從而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圓形車輪行駛最平穩,而長方形、正方形的行駛起來非常費力,橢圓形行駛時非常顛簸。在學生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再讓學生來思考,圓形車輪是最合適的,那么車軸應該安裝在什么位置?是不是隨意安裝就可以呢?并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來展開探究。學生通過瓶蓋或是圓形的厚紙盒來當車輪,用小棍固定在圓內不同位置,發現有行駛平穩與不平穩兩種情況,這樣在直觀的操作演示中學生就可以直接地認識到只是將其固定在圓的中心位置時車輪才能平穩前行,此時教師就可相機引入圓心和半徑的概念,并通過直觀的演示來輔助學生的理解。這樣的教學就不再是學生機械地記憶知識點,而是在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中展開深入的思考與積極的探究,是基于概念本質屬性的真正理解。
三、讓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
在數學教學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同樣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要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組織與引導下運用生活經驗來展開數學探究,以加深對抽象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中提出數學問題,并通過自主探究來成功地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這樣的學習才是富有創造性的。因此,教師要善于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認真觀察、仔細思考,以從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問與解決問題。如在學習比例應用題時,課上我在兩杯裝有同樣多水的杯內放入不同份量的食鹽,調出不同濃度的鹽水,然后問學生能不能調出兩杯咸淡一樣的鹽水來。有的學生說,放一樣多的鹽就可以了。我提出:“這是一個辦法,但是它只適用于同等分量的水,如果要調一大杯和一小杯呢,這個方法還可行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這肯定不行,同等分量的鹽水越多越淡,水越少越咸。”進一步提問:“那要怎么辦呢?”這樣就可以將問題再次拋給學生,學生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展開了充分的交流與討論,最后學生達成共識按照一定的比例就可以調出同等濃度的鹽水。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問題:假如水與鹽的比例是20︰1,那么在100克水中需要放入多少克鹽?這對于學生來說自然就不是一道難解的題目。實踐證明,讓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學生可以從中熟悉的生活現象中發現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抽象出數學問題,并成功的解決,這樣不僅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更能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四、運用所學解決生活問題,提高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我們既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展開主動探究,以幫助學生理解枯燥深奧的數學知識,同時數學教學還要回歸于生活,運用教材上的知識點來解決現實生產生活問題,這樣更能實現學生對于知識的內化,實現知識的正遷移,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學科的本質。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設計更多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實踐性題目,將教學的視角引向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與運用能力,同時更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知識、情感等的全面提高。如學校要組織全校師生去游玩,讓學生參與其中,來提出具體的方案,在整個活動中需要考慮到哪些因素,如何乘車,如何購票最劃算?讓學生來記錄家庭收支情況,并統計各項支出所占比例,以幫助家長來制訂科學合理的家庭消費方案。學校的環形跑道要重新進行裝修,讓學生來計算跑道的面積。諸如此類的題目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不再是以往枯燥、機械的重復性訓練,而是能夠讓學生從看似簡單的題目中悟出相關知識的本質,將知識轉化為技能,這樣學生在遇到此類問題時自然就能夠順利解決;同時學生用知識來幫助他人解決生活問題,更能強化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學習充滿激情。
總之,生活是數學教學的源頭,回歸于生活世界,才能讓數學教學富有生命的活力,引發學生展開數學探究的主體性與能動性,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新課改下所提出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田佳麗.淺談小學數學回歸生活的教學嘗試.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8):89.
[2]王玉寶.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新課程,2015,(16):117.
[3]林桂陽.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探微.學生之友,201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