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數學興趣的培養,關系到孩子日后數學學習的好與差,是家庭與幼兒園共同教育幼兒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幼兒園教師引導家長轉變幼兒數學教育觀念,實現家園共育,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幼兒數學 生活化 家園共育 實踐探索
科學的幼兒教育要嚴格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一直以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和靈感,幼兒階段的教育,我們應該順其自然,數學學習應該從興趣出發,從生活著手,全面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我認為,幼兒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非常符合幼兒的需求和認知心理。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學習的主要場所,所以,家園共育也是幼兒數學生活化教育的必要途徑。
一、淺析幼兒數學教育的主要內容及重要意義
幼兒階段的學習作為將來學習的重要基礎,幼兒學習數學的內容十分簡單卻尤其重要。幼兒主要學習的數學知識有:集合概念的形成,如認識“1”和“許多”;數的學習,包括認識數字、數數、數字的順序、數的概念;幾何圖形,認識圓、方形、三角形等;學測量,比如認識大小、長短、高矮等;感知空間位置關系,如前后、左右、上下、里外等;認識時間,如感知早晚、知道鐘的用途,等等。
西方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博士以及后來的研究者們,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觀察、實踐和研究發現,無論哪一個孩子,只要到達某一個年齡,就會對某些事物特別有興趣,而且非常想做。這個階段被稱作“兒童的敏感期”。同理,孩子有一天對數字概念如數、數字、數量關系、排列順序、形體特征等突然發生極大的興趣,對它們的種種變化有著強烈的求知欲,這標志著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到來了,所以,指導家長做好幼兒數學的教育意義重大。
二、家園共育對0~3歲幼兒的教育意義重大
有的家長以為數學學習是上幼兒園之后的事情,其實嬰幼兒期是人類數學能力開始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寶寶0~3歲年齡段,就應該引導和啟發他們在生活中接近數學、學習數學并愛上數學了,因為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正是從這樣一些基本的“細胞”開始的。
隨著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的提高,環境的改善,家長對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學前教育質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兒教育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合作關系也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家園共育”的教育模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起點,幼兒園是幼兒接觸社會的第一課堂。因此,我們可以說,家庭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基礎,而對于幼兒園教育來說,它是促進幼兒走出家庭和社區、邁向社會的推動因素。家長與幼兒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具有感染性、長期性、針對性的教育影響。很多孩子2歲半時就入園開始接受幼兒教育,幼兒園具備專業的幼兒教育教師、科學的教育管理方法,對于推動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起到更科學化和專業化的引導作用。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兩者之間,都有各自的優勢,也伴隨著各自的不足。這兩者互相獨立又彼此影響,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二者相互包容互相合作、取長補短,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
三、家園共育,共同打造幼兒數學的生活化教育
數學是一門抽象邏輯思維的學科。幼兒由于年齡小,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邏輯思維幾乎等于零,所以對這個年齡的孩子進行數學教學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
觀察是幼兒打好數學基礎時,十分重要的小技巧之一,幼兒教師要指導家長引導幼兒觀察,尤其是幼兒2歲后,家長應在引導幼兒多觀察的基礎上,提高幼兒觀察的目的性和準確性。例如,幼兒在幼兒園里面已經簡單了解了物品的命名、顏色、形狀等特性后,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的問幼兒:“這是什么”“這是什么顏色的”“這是什么形狀的”等問題來引導幼兒觀察,還可以利用簡單的鑲嵌板和拼圖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這樣,通過家園的配合,加深幼兒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數概念是幼兒數學學習的基礎,發展幼兒數概念的一個最基本的能力是讓幼兒學會按物體共同特征歸并和分類。幼兒最開始可以根據物體的顏色分類,顏色是最容易被兒童感知的物體特性。比如,在“喂小動物吃東西”的游戲中,讓幼兒用勺子把紅色的珠子放到紅色的碗里,把綠色的珠子放到綠色的碗里。又如,在家里,家長指導幼兒自己整理玩具,把大熊放到大筐里,小熊放到小筐里。另外,搭積木游戲不僅動手還動腦,我們可以利用玩積木的時間教孩子認識圖形。如老師或者父母用長方形的積木搭墻,用三角形的積木搭房頂,幼兒會再玩的過程當中認識圖形的形狀、顏色,還能逐漸學會將積木歸類。
數學思維是幼兒從小學習數學必不可少的一種學科思維,幼兒數學思維的發展具體體現在對事物的比較方面,尤其體現在對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辨別和認識上。讓幼兒把需要比較的兩個事物放在一起真正地比一比,可以加深對所比的概念的理解。教師在培養幼兒比較思維時,可以結合日常生活教幼兒學習,如爸爸比媽媽高,幼兒比媽媽矮,西瓜比蘋果大,3顆糖比1顆糖多等。在家里,家長也可以讓幼兒分辨冷和熱,男和女等,這樣既把知識鞏固了,也能幫助幼兒了解一些常識。此外,對兩個以上的物體按照某種要求進行順序排列,是較高水平的比較。例如,從大到小,從高到矮,從粗到細等。開始排序時,東西最好不超過5個,以3個為宜,物體之間的差異要明顯,套娃、套杯都是很好的材料。家長帶幼兒逛公園時,可以靈活指導,如和幾個同伴比一比誰的個子高,誰的個子矮。比較后,讓幼兒按從矮到高的順序主動站隊,這樣可以一舉兩得。幼兒不僅學會了比較高矮,而且還學會了站隊。
幼兒的天性是玩,如果能通過家園共育,指導幼兒在幼兒園與家庭中,同時通過游戲的方式學習數學,那效果一定事半功倍。例如,把搶凳子游戲運用到幼兒對數的學習中去,方法很簡單,在幼兒園可以作為集體活動,幼兒教師可以組織家長觀摩,并指導家長在家庭中邀請鄰居的幼兒一起來玩,使幼兒園與家庭中能同步調教育幼兒。4個幼兒有3張凳子,幼兒們聽著音樂在凳子周圍走動,當音樂一停,馬上搶凳子坐。結果當然有一個幼兒找不到座位。這時候,家長或老師問幼兒們:“是凳子多,還是人多啊?答對有獎勵喔。”這樣,幼兒們對數的多少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了。又如:對空間位置的學習,可以使用尋找禮物的小游戲,在游戲中,幼兒父母可以把禮物藏起來,尋找之前,父母先要跟幼兒講清楚,如“小汽車藏在樹葉下”“布娃娃藏在滑板車”。可以帶著幼兒一起尋寶,并伴以方位的描述,如“幼兒向前找一找”“我們到左邊找一找”等,有助于孩子對方位的理解。
四、結束語
嬰幼兒期是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數學啟蒙教育可以充分發掘幼兒大腦智能和潛力。通過數學知識的啟蒙,能更好培養幼兒思維的正確性、靈活性、敏捷性,學好數學有利于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初步發展。因此,家園配合,從小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謝秋萍.讓數學回歸生活——幼兒數學生活化教學之我見.新課程,2016.
[2]萬瓊.幼兒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分析.教育科學,2016.
[3]李沛,文靜.開拓幼兒園家園共育新思路.今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