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妮
摘要:生態教育的發展使人們逐步提升了生態意識,學會運用整體性、動態性和發展性的眼光看待如今的教育環境,信息時代的發展打破了原有教學環境的平衡。“未來教室”作為歐盟教育信息化發展前沿成果,是全球教育生態環境信息化變革的方向,值得我國中小學借鑒學習,并以此為目標改變現有教育環境的現狀,向著多維型、動態型、變革型方向發展。關鍵詞:生態教育;教育信息化;“未來教室”
生態擴張主義表明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擴張性,力量強的一方勢必打敗力量弱的一方,優勢的環境必將代替落后的環境。生態教育環境也適用于此法則,然而我國中小學仍處于傳統固化環境中,拒絕改變、拒絕更新,使得教育生態環境逐步落后,甚至對所處于教育環境下的人和物產生消極的作用,成為教育的隱患。正處于信息爆炸時代,各種手持設備及飛速發展的網絡充斥在學生的生活中。現代信息化逐步打破了原有傳統教學環境“一間教室+一塊黑板”模式的平衡,“一支鉛筆+一本練習”的模式也不足以完全表達當代學生的思想及需求,一些中小學拒絕信息化進入課堂,禁止學生使用手機上網;另外一些學校,雖然在教室中配備電視、投影、互動白板等設備,但是教師對于這些現代化教學工具的運用僅限于傳統教學媒體的替代,并沒有進行實質的改革更新,只是做到了表面上的信息化。本文采用跨學科方法,在生態教育的視角下聚焦于中小學教室這個微觀生態系統中,分析借鑒歐盟ITEC“未來教室”建設發展,為我國基礎教育中教學生態環境的信息現代化提出設想。
一、生態教育理論與教育信息化
(一)生態教育理論概述
“20世紀60年代,生態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應運而生,這是人類的覺醒,同時也是人類自身的希望所在。”雖然生態教育最早覺醒于國外,但是我國自古就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即教學環境中的人、事、物都是生態教育系統中的元素,各個元素共同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并且整體是動態發展的。各個元素之間存在著不斷的信息與能量交換,強調和諧與平衡。生態教育的教學觀強調人與所在環境是相互依存的,必須要重視環境的力量并與之和諧相處。
(二)“未來教室”的內涵
歐盟對基礎教育的投資和建設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自20世紀末起,歐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教育改革的計劃。其中,“‘框架計劃(Framework Programme , FP)的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參與的歐盟成員國也最多。該計劃于1984年首次實施,目前正在實施第七個框架計劃(FP7),并已取得顯著成果,而FP8也即將發布。”在歐盟FP7計劃中,ITEC(Innovative Technologies for an Engaging Classroom)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此項目旨在改革升級現代教育技術在基礎教學環境中有效支持“教與學”互動中的應用。通過對教室環境的設計、建設、評估、改造,著重提升教室環境的有效使用功能,而不僅僅著眼于硬件設備的配備。未來教室(Future classroom)由此產生,它是集多功能于一體的、能夠支持多種類型教學活動的現代信息化教育環境。其主要6大功能包括“創造區(Create Zone),交互區(Interact Zone),呈現區(Present Zone), 探究區(Investigate Zone),交流區(Exchange Zone),發展區(Develop Zone)”不同區域的功能不同,強調學生多方位的全面發展。歐盟“未來教室”值得我國借鑒學習的地方,不僅是它精良的設計,更在于該項目經歷了設計、實施、評估、改造這樣一個系統循環,在評估報告中得到了滿意的效果。“由2011年9月到2014年6月收集的數據顯示:ITEC有效地影響著學習者與學習者的學業:其一,在ITEC項目中被調查訪問的教師(n=573-579),學生(n=1444-1488)中平均80%的師生均認可ITEC項目發展了學生在21世紀所需要的以下7種能力:獨立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應對真實世界中問題解決與反應能力、交際交往與合作能力、創造力以及數字信息化素養;其二,學生在“未來教室”中的角色發生改變,從以往單一的接受學習角色發展成為在學習過程中集評審員、指導者、教師的培訓者和合作設計者于一身的綜合學習者;其三,“未來教室”有力支持了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度,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提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最后通過師生雙方的評估測試,ITEC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業水平。”
有此可知,“未來教室”并沒有只停留在一紙藍圖上,而是經過廣泛實踐檢驗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未來教室”就是我國可借鑒的優質教育教學環境,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未來教室”的出現必將以勢不可擋的趨勢擴張到全球各個角落,替代陳舊的教育環境系統,為中小學生的發展提供優質的生長環境。
二、生態教育視角下“未來教室”建設的原則
(一)整體性
教室是微觀環境中教育生態的一個子系統,其中的師、生、設備、信息技術、硬件、軟件等都是系統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它們之間是存在著內在聯系,息息相關且不可分割的。在“未來教室”的建設和發展中,要注重整體性原則,把教室作為微觀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既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也不是教學的外部背景,做到不偏不倚,才能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在對多功能未來教室的分區使用上,教師也要自覺運用整體性原則。多功能的分區是要在一個整體教學目標的協調下相互輔助而進行的,要做到“1+1>2”的效果,而不是各功能分區“各司其職”或突出強調某些部分的功能而削弱了整體的效果。例如,僅對“呈現區”的可視設備利用,忽略或棄用其他功能區,使得其余部分形同虛設。
(二)動態性
教育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微觀環境中教室也處于不斷的變化中。系統中的各要素在不斷變革中釋放出積極的能量,才能使整個系統維護良好的運轉,達到動態平衡。在“未來教室”的建設和發展中,要注重動態性原則,強調各要素之間的積極互動,傳遞正能量,避免各要素之間力量的消耗而破壞了系統的生態平衡。
(三)發展性
每一間“未來教室”自建立之日起,均擔負著不斷自我更新發展的任務,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金無足赤,再完美的設計也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再有效的國外經驗也要有本土化的過程。在“未來教室”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我們不能存有一蹴而就的僥幸心理,要在不斷的發展中自我更新提高,以期更適合我國國情的具有本國特色的教學環境。
三、加強中小學“未來教室”建設的對策
由于我國現有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與歐盟國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未來教室”的籌建需要國家對中小學校提供大量的資金以進行未來教室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未來教室”提供“硬環境”,從我國政府對教育的投資發展,基礎設備建設是指日可待的。然而教學“軟環境”的建設是我們目前可以著手改進的,以“未來教室”為目標藍圖,強調如何利用現有有限資源及以后如何充分發揮先進資源環境的功能提出幾點建議。
(一)單一型向多維型轉化
運用生態教育思維首先要重視生態教育環境,重視“未來教室”所能發揮的巨大功能。改變以往對教室僅限于是教育空間的認識,將現代教室的功能從單一性拓展成為多維一體。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對現代教室環境的改造,使之充分發揮先進教育資源的作用。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未來教室”中的多功能分區,改變以往以呈現為主的方式,更多地利用創新功能區和探究功能區,全面提升學生思維上短板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學習。另外,不但要注重顯性功能的利用,還要重視“未來教室”的隱性功能,讓學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與自身周圍生態環境的美好,讓學生身心愉悅地與自然融合,和諧發展。
(二)分離型向互動型轉化
運用生態教育的理論,應當把教室看做是一個動態平衡的整體微觀環境。以往人們習慣于將教室剝離開教學過程,將教與學的過程中的人(師生)與其所處的環境分離開來,缺乏互動,這就使教學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缺失。未來改革,我們要充分將信息化、現代化引入教學過程,成為教學系統中的一部分,并且注重與所處教學生態環境互動這一環節,其中包括教師充分利用“未來教室”的環境與功能;學生充分使用“未來教室”的資源與設施;師生與“未來教室”的交互互動,從而產生積極的、所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沉積型向變革型轉化
運用生態教育的原則,就應當打破以往陳舊固化的教學環境,改變一成不變的傳統,借鑒“未來教室”的形成過程,當我國的教學生態環境中引入現代化信息流后,也要通過“使用——評估——改革更新——再使用”鏈條來進行自我系統升級與提高。從教室資源與功能的實際利用情況出發,不斷適應各個微觀系統中的差異情況并隨時進行積極微調整,使得真正做到“未來教室”物盡其用和為我所用,并且始終保持著循環向上的態勢,不斷發展。參考文獻:[1]丁鋼.國際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03.[2]胡永斌,李馨.趙云建.歐盟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訪歐盟ITEC“未來教室”項目負責人威爾·埃利斯博士[J].中國電化教育.201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