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耀 李杰 陳文波
【摘 要】本文針對儲能技術領域對高素質、創新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提出采取科教結合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優化實踐教學平臺、訓練學生創新意識、強化學生創新能力;采取科研平臺開放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采取以賽促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興趣;采用項目引導方式,全方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歸納、分析問題的科研能力及創新意識。
【關鍵詞】創新意識;儲能技術;應用型本科;高素質人才
0 前言
隨著地球上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日益枯竭,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的利用成為各國爭先研究的熱點[1]。其中新型儲能技術是實現可再生新能源轉化和利用的關鍵,是搶占未來世界能源技術制高點的主要方向[2]。技術創新、技術改革、生產轉型是儲能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而這些因素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因此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本科人才,是推進儲能技術領域發展的關鍵[3]。
1 創新型人才現狀分析
據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本科畢業人數呈逐年增長趨勢,從2001年的114萬增長到2010年的631萬,2017年,這一數據已逼近800萬。然而,我國各行業,特別是儲能領域存在一種“創新人才匱乏”的論調。這是由于雖然本科畢業人數眾多,但能滿足企業對于技術創新、技術改革的創新型人才相對較少。其根本原因在于,許多本科生在學校只是機械的被動學習,沒有培養自己的專業興趣,創新意識更是無從談起[4]。因此,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重慶文理學院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儲能領域的高素質人才做了大量工作[5]。
2 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探討
2.1 科教結合
儲能領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儲能科研的支撐,需要充分認識科學研究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作用,要盡可能的將儲能領域的科研條件及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為此,本校建立了新型儲能器件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積極開設學科前沿課程或講座,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發揮科研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具體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科研資源向教學資源轉化,優化教學資源
近年來,中心教師承擔各級科研項目50余項,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圍繞工程中心研究重點“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等儲能技術相關課題,中心通過開設實驗實訓課程,優秀儲能技術工程師暑期培訓、定期召開學術報告等方式,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學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在,儲能技術知識已經融入到電子元器件、電子設計,智能電網等多門課程當中。
(2)促進科研設備向學生實驗實訓轉化,豐富教學平臺
以科研項目為依托,中心發揮了部分科研設備如薄膜蒸鍍設備、高溫燒結爐、SMT等科研設備的實踐教學功能,從教師科研項目中提煉學生實驗實訓題目,整理出一批科學嚴謹、簡單易操作的題目,將學生從簡單的課本知識的學習引入了科學研究的殿堂,訓練其科研能力及創新意識。
(3)促進科研項目向學生設計轉化,強化學生創新能力
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從中可以衍生出豐富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學生設計項目課題來源。中心每年指導畢業設計學生超過100人,指導教師將課題研究進行分解,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科研項目中來,使其處于儲能技術的前沿領域的研究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儲能技術理解,還訓練了其創新科研能力。
2.2 科研平臺開放
中心設立有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室、卓越工程師培訓基地及行業工程師培訓基地,成為儲能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中心。中心對學生及行業內采取科研平臺全覆蓋開放,大幅提升了重慶文理學院的協同創新能力及優秀工程師培養能力。
開放的科研平臺為學生提供了科研場地及各類先進的科研設備。只要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都能通過自主申請,教師審核的方式,申請到開放平臺的使用權。這為大學生們提供一個多對象,多手段,開放式的創新環境,營造一個充分展示個性與才華的空間。
科研平臺的開放,為學生提供了接觸高精尖實驗設備的機會,通過對設備的實際操作,不僅能提升了學生實踐操作技能,還能使學生反思自己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際科研的關系,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創新意識具有獨到的效果。
2.3 以賽促學
中心設置了院級競賽機制,通過學院內部競賽,選拔優秀的學生進行各項專項技能培訓,并鼓勵其積極參與國內外的各項創新大賽。中心從場地、設備、材料、資金、賽前輔導,賽后獎勵等各個方面對各類大賽進行配套,保證了學生參加各類大賽的基礎,形成了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模式。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做到競賽與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相結合,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學生競賽獲獎逐年上升。近5年學生比賽獲國家級、省市級獎項50余項。其中《一種PM2.5大氣污染物智能檢測系統》在第十四屆“挑戰杯”中航工業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榮獲國家級二等獎、重慶市特等獎;《基于可見光降解的BIOX復合材料結構構建及其增強機制研究》榮獲國家級三等獎、重慶市特等獎,并通過廣州股權交易中心審核,已在青創板掛牌。
2.4 項目引導
中心采取項目引導模式,從教師科研項目中轉化或移植各類子項目,派生出一批綜合性、研究型的實踐項目。自大一新生入學,中心就為其準備了儲能領域的專業導論課程,并帶領學生參觀實驗室,引導部分感興趣的學生到實驗室做助手,觀摩科研項目的流程,培養其科研興趣。從大二開始,發布實驗室開放課小課題,引導學生以科研工作者的身份申報相關項目;經過半年至一年的科研訓練,中心再擇優指導學生分層次申報國家、省市級、校級等各項學生科研項目。目前,中心已指導學生獲得教育部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項,重慶市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6項,重慶文理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及學生科研立項20余項。
通過項目引導模式,讓學生全程參與了項目申報、立項、實施及成果獲獎的諸多環節,讓學生充分了解科學研究的全過程,更重要的是能夠全方位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的訓練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及創新創業意識。
3 總結
為培養儲能領域高素質人才,重慶文理學院成立了新型儲能器件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采用科教結合、科研平臺開放、以賽促教、項目引導等方式,從多角度多層次讓學生接受科研能力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培養的學生多次獲得國家級及省市級科研獎勵及學生項目,獲得了社會的普遍認可。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上)[J].太陽能,2017(2):5-11.
[2]余本善,孫乃達,等.儲能技術與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J].石油科技論壇,2017(1):57-61.
[3]邵軍華,唐娜.淺析“中國制造2025戰略”下的專業技術人才發展策略[J].人才資源開發,2017(6).
[4]關成堯,白相東,等.我國科技創新人才缺乏的癥結探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7-71.
[5]孫澤平,漆新貴,等.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實踐與探索-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J].重慶高教研究,2013,1(1):54-58.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