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雁
摘要:音樂對于一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首歌、一段旋律,更多的是靈魂的交流和心靈的寄托。對于音樂教育來說,也不僅僅只是教授一些樂理知識和唱法等,而是對音樂的一種態度和自我價值的追求以及認可。所以,高校音樂教學勢必要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息息相關。本文從二者相結合的重要作用出發,進一步全面地論述了促進文化傳承的建議和策略,促進我國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更好地融合和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學 音樂文化 民族 高校 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4-0091-03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擁有豐富的文化,民族音樂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值得傳承和發揚的文化瑰寶。我國也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家,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有太多的民俗音樂像是藏在蚌殼之中的珍珠一樣,隨著歲月的流逝、社會的變遷依然難掩其光芒。因而,隨著教育的發展,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融入到高校的音樂教學是一舉兩得的“雙贏”,值得更深層次去探討。
一、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一)凈化心靈,豐富內涵
不同的民族音樂文化是一個民族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生活狀態、價值追求等方面的真實再現。教師在音樂課程中引入民族音樂,讓學生們更多地接觸不同民族的音樂,例如藏族音樂的純凈和遼遠、蒙古族音樂的質樸和豪邁、漢族音樂典雅也婉轉等,這對于一個身處高校的學子來說是難得的心靈的洗禮和凈化,同時也在不斷的熏陶中豐富內涵。
(二)擴充教學,提升質量
將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學中最直接的作用是擴充音樂教學的內容,讓音樂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多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更加多彩教學活動中感受不同的音樂及文化,從而真正提升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三)增強文化素養
文化素養對于一個人來說是通過長期積累而來的一種不可泯滅的魅力。在音樂教學中融入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這一舉措無形中也將不同民族的文化有選擇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并且逐漸成為高校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內容。總的來說,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高校音樂教學向結合,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四)使音樂教育的更加受學生歡迎
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體制的改革,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更多的主動權,但這并不意味著升學壓力以及應試教育的影響完全不存在,其本質上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弱化。所以,對于教師來說,使自己的課堂以及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多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仍是探索和追逐的方向所在。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民族音樂的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釀造了許許多多精妙絕倫的民族音樂。它們本就經歷過歷史和實踐的正身,在社會發展的更替中存留下來,勢必具備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和魅力。也就是說,民族音樂乃至整個民族文化本身就具有它的吸引力和魅力。所以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將民族音樂引進來可以通過民族音樂和民族音樂文化來吸引更多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這樣一來,無形中提升課堂效率的同時達到更高的教育目標。總的來說,將民族音樂文化引入音樂教學中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學生能夠發現更多有趣的知識、體驗音樂學習的樂趣,教師能夠使學生學習的興致和積極性更高,促進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二、策略與建議
(一)更新理念,樹立正確觀念
任何教育模式的改革和發展首先要在思想上改革傳統的觀念即“破舊立新”和“推陳出新”。為了促進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首先教師要樹立一個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尊重不同的民族音樂、樹立民族音樂和音樂教育相結合的觀念,也就是說在教學中充分認識到民族音樂的優越性和重要作用。然后,再逐漸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新的理念融入到實踐中。并且,從本質上講,新的理念就是在不斷地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總結而來,進一步指導探索和實踐的方向。所以,更新理念和理念先行并不是意味著脫離實際的樹立新觀念,而是在探索中樹立新的觀念和認識。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和體制在新課改的沖擊下逐漸不適用于目前的教育現狀和教育環境,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更要更新傳統離念,不再僅僅只是把“教育”二字理解成“教”,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和“育”的結合,即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傾注更多的愛和關心,切實為了學生的音樂學習做出不斷地思考和探索。例如中國傳統音樂《春江花月夜》,這是一首傳統的民族樂曲,但在今天細細聽來仍是一種極美的享受,能夠激發我們對偉大的祖國大好河山和質樸的人民的熱愛和敬仰。《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清代的姚燮,他是晚晴的文學家、畫家、戲曲家。《春江花月夜》是古典民樂的代表,原名《夕陽簫鼓》,曲子表達的是尋陽江上的月夜,靈動而又壯美,并且這首清代的曲子在解放后又經過多人改編演繹,如今已成為經典中的經典。每一首民族樂曲背后都有不止一個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汲取營養,逐漸發展的越來越完善。所以,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如果把這首民族樂曲讓學生們進行欣賞,一定會有更多美的感受,也會對祖國和人民由衷地產生敬仰之情[1]。不僅能夠感受到古典樂器的美、山河的壯麗,無形之中還有一種文化和時代的代入感,讓人身臨其境、美不勝收。總的來說,高校音樂教學應該融入不同的民族音樂,在思想意識上形成對民族音樂的正確認識并且進一步認識到民族音樂對高校音樂教學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轉變理念,樹立新觀念,將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動二者共同發展。
(二)聯系實際,優化課程
音樂課程的安排是高校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才能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有選擇和條理的安排好音樂教學,促進音樂教學更好地發展。課程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和教學的主內容的細化和具體,所以課程的設置相當于教育教學的主要基調和主旋律。這充分說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課程設置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也為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目前,在音樂教學方面很多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并沒有傳統的民族音樂相關的知識和內容。也就是說,音樂課程的設置上民族音樂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空白,很多高校音樂課程的結構體系是完全脫離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的,這一現象的存在即充分表明應試教育或以考試為主要衡量標準的教育模式下存在的教育內容在多方面都有所欠缺,也充分說明我國教育領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處在一個相對片面的階段。所以,在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方面也要做出一定的改善和加強。例如,具體的課程設置上可以將大篇幅的歌頌祖國和校園的篇幅弱化,通過加入《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將軍令》等曲目,讓學生通過對這些曲目的欣賞產生對祖國的仰慕和敬愛;也可以加入少數民族的音樂和文化,讓學生更多的了解多元的音樂和文化,開拓視野和胸懷。總的來說,促進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其次要聯系實際情況、優化課程結構,保障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課程中占有一席之位,并且要有合理分配和安排,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有所調整和側重[2]。
(三)豐富教學手段
傳統的音樂教學的課程是鑒賞以及學唱結合在一起,但總體上重學唱輕鑒賞。所以一直以來,音樂教學的主要模式是對歌唱技巧的鍛煉、樂理知識的掌握以及各歌曲的學習,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鑒賞,因為鑒賞往往都是一筆帶過的,它只是學唱的一個小插曲,并沒有在教學中自成體系。教學手段的豐富的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把音樂鑒賞從學唱的環節中“摘出來”加以豐富,自成體系。也就是說,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更加重視音樂鑒賞的重要作用,我們的學生能夠不光會唱、會彈,也能鑒賞,這才是音樂學習最重要的目的。例如,將我國傳統經典曲目《陽春白雪》引入到音樂教學中,由于曲子本身是一首琵琶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更加重視鑒賞,可以搜集與樂曲有關的故事或者與樂器琵琶有關的知識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琵琶以及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音樂的背后往往代表著豐富的、吸引人的文化,我們從中可以汲取更多美的體驗和文化素養的培養。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民族文化的融入是為音樂學習創造更多的驚喜和可能的存在。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民族音樂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的配合,例如部分古典樂曲和少數民族的樂曲,在難以學唱的基礎上可以更多地挖掘音樂的內涵和文化,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文化素養。
(四)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將高校的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了緊密聯系起來,對我們的一線教師來說本質上是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專業素養在某種程度上間接決定了音樂文化傳承的質量和水平,教師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和學生之間的橋梁,一定要承擔起歷史的重擔,憑借更加專業的水準帶動高校音樂教學和民族文化的傳承走向更加融洽的階段。將二者更好地融合和呈現,需要我們的教師在具有扎實的音樂理論及實踐的基礎上,還要對眾多的民族樂曲有一定的了解。對民族音樂的了解不僅僅是對民族音樂特點的了解更多的是了解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總的來說,好比在課堂上要教一首蒙古族音樂,教師除了對樂曲本身有一定的了解和感知的基礎上,還要對樂曲背后代表的文化、社會背景等方面有一個系統的、完整的了解。總的來說,教師的在音樂文化的傳承方面首先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才能更好的承擔起歷史和改革的重擔。
三、結語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民族文化燦爛繁榮的國家,同樣也是一個重視教育發展和文化傳承的國家。我們有形式多樣的音樂、燦爛的民族音樂文化,所以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對文化的傳承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民族的厚重和磅礴正是在于對文化源源不斷的傳承和發揚。所以,在文化傳承與教育之間應該有更多的碰撞和火花,充分利用教育的影響力更加專業、更加全面、更加系統、更大范圍的宣揚民族音樂文化,使其在新時期散發出新的活力的同時也促進音樂教育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靖怡.芻議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大眾文藝,2015,(15):196-197.
[2]榮衛.芻議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藝術科技,2016,(0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