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
【摘 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小學科學教學的最終目標,且往往都會涉及到地理、生物與天文,以及化學與物理等諸多領域,這些學科知識的學習探究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思維與豐富理論知識,還要重視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以此來為其學習質量與效率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關鍵詞】小學科學;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探究
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推行背景下,對小學科學教學也提出了新的任務與要求,強調其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設計、組織中,不僅要注重豐富理論知識與方法的傳授,還要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求知欲來培養、鍛煉其實踐操作能力,也讓其在動手操作中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印象,從而大幅度提升課堂授課效率。
一、引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
在傳統科學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因為實驗器材、時間等種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完整、全面的做完相關實驗,對此,為了給各項教學活動的高效、有序開展提供有力保障,應正確引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采用不同手段、從不同角度來調動學生的實踐操作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獲得更理想的學習成果。
比如:在開展關于植物莖的相關實驗時,若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來逐步完成各項操作,不僅難以獲得理想鍛煉效果,學生也無法對各個環節及其涉及到的相關知識有透徹理解。對此,就可以在正式授課之前,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新鮮嫩枝的收集,將其浸沒在紅墨水中,然后再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選擇適當工具將浸泡過的嫩枝解剖,如,用剪刀將嫩枝簡斷等等,然后再讓學生針對觀察到的現象做出深入探究。這樣不僅能夠全面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也有助于良好實驗習慣的培養,并在實踐操作、探究中對所學知識信息有更透徹、全面的認識與掌握,也從整體上提高小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二、明確操作目的,加強指導
對于小學生來講,不論是自覺性還是自身行為的支配能力都有待提升,且課堂注意力經常會被外界因素所分散,在運用學具來開展各項操作中,也難以對其關鍵點做出準確把握,經常會在教師的安排下,被動、機械的操作中忘記最初的操作目的,這也是小學生科學素養、實踐操作能力一直難以得到顯著提升的重要影響因素,對此,在學生具體操作過程中,其教師應給予科學、恰當的指導啟發,幫助學生明確操作目的,為其實驗活動的順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也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學習、應用與動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開展關于“放大鏡”的相關實驗時,就可以在正式授課之前,為學生詳細的講解應遵守的各項紀律,并為學生做出恰當演示,幫助學生準確掌握各項操作方法,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課堂實驗陷入混亂局面,也能夠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在實踐操作中獲得一定提升。在操作指導中應注意:一方面,在正式操作前,教師應介紹相應指導語,以此來讓學生快速明確下一步該進行下一項操作,具體怎樣做。若存在必要,教師也可以通過教具演示來為學生提供示范指導操作,以此來確保學生能夠對各個操作步驟達到熟練、準確掌握;另一方面,在具體操作中,要結合具體情況給予恰當指導,并編制與之相符的思考題,讓學生一邊操作、一邊思考,真正實現手腦并用,逐漸在腦海中形成更清晰的表象,為抽象思維的形成創造良好條件。通過這樣的設計指導,不僅可以確保各項操作實驗的順利進行,也能夠有目的的鍛煉、拓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積極開展課外科學小實驗
課外小實驗、小制作等操作活動的開展,也是增強學生學習操作興趣,鍛煉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再加上年齡、性格等種種移速的影響,小學生對一切陌生事物都抱有較為強烈的好奇心,對此,小學科學教師應給予充分重視與利用。在科學教學中,由于需要在課堂上演示的實驗相對較多,學生在課堂上經常處于觀看的狀態,很難實現每個實驗都親手操作。例如:在開展關于種子發芽的相關實驗時,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學生不可能對種子發芽的全過程做出觀察,對此,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開展一些相關的小實驗,以此來實驗對課堂觀察實驗的有效延續。如,針對上述實驗,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在課下將綠豆種子分別放在家里的陽臺、冰箱冷藏、冷凍三個位置,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使其了解到陽臺上種子的發芽率最高,相對較低的是冷藏的種子,而冷凍室的種子根本不會發芽。通過這些小實驗的開展,既可以讓學生觀察到課堂上無法呈現的現象,也能夠進一步鍛煉其操作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廣大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革新發展中應充分認識到,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不論是對優化教學環節與效果,提升學生綜合學習、應用能力,還是對其今后的學習發展來講都具有重要意義,其教師應結合授課內容與目標,以及學生不同階段的認知特點,探索、嘗試更新穎的培養策略,以此來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羅吉倫.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13):61-62.
[2]魯秋敏.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初探[J].赤子,2015,(5):299.
[3]楊曉天.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J].考試周刊,2017,(2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