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興
【摘要】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生活條件優越,依賴心理嚴重,缺乏自我料理能力。普遍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弱,孩子的獨立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也就成了當前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它對于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勞動觀點的形成,精神文明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保證思品教學效果,真正使學生獲得勞動的責任感、勞動榮譽感、勞動的自豪感。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靈活運用各類教學方法和手段,以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品德課 培養 自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8-0086-02
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生活條件優越,依賴心理嚴重,缺乏自我料理能力。普遍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弱,孩子的獨立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培養小學生的自理能力,也就成了當前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靈活運用各類教學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的主要方法是:
一、課中明理,提高認識
1.故事引導:如品德與生活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自己會整理》一課,內容簡單,一個小學生自己疊被子,系鞋帶,洗手帕,受到表揚。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故事──九月一日那天,朵朵妹妹該上小學了,媽媽正準備幫助她整理書包,朵朵看見了說:“媽媽,我是小學生了,我要學會整理自己的書包。”媽媽高興地答應了。朵朵把書包里的東西倒在了書桌上,望著滿桌子的東西,她發愁了:這么多東西該怎么裝呀?書包怎么整理呢?
接著我把課前準備的一個書包放在講臺上。說:“老師把朵朵妹妹的書包和書都拿來了,誰最能干,來幫她整理書包?”孩子們異常的興奮,都爭先恐后地舉起了小手。我讓班上一個平時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燁同學上臺把朵朵的書包整理好。看著臺上的同學在整理書包,臺下的同學蠢蠢欲動,我因勢利導,讓全班同學進行一次整理書包的比賽。
2.采用歌曲熏陶、感染。音樂能激發孩子的熱情,利用音樂的積極影響來教育孩子,同樣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播放歌曲《勞動最光榮》來開篇,引起學生對勞動的認識。在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融為一體的學習氛圍中明晰道理,或者采取表演讀《勤快的好孩子》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為了深化認識,安排一系列生活自理能力比賽,如戴紅領巾比賽,系鞋帶比賽等。這樣,促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學、去做,養成獨立生活的自立能力。克服依賴父母的習慣,學會照顧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二、把“自理”認識轉為行動
1.教給方法,讓孩子學會“自理”。可以把自理的技巧編成兒歌,活動過程編成有趣的情節,使孩子在娛樂中學會本領。如教孩子如何系鞋帶,可編成兒歌:兩個好朋友,見面握握手,鉆進大洞口,用力拉耳朵,變成蝴蝶走。孩子在歌曲的愉悅里輕松地學會了系鞋帶的方法。
2.課上實踐,指導行為。我利用每周班會課上進行評比,評出“生活自理小能手”,如整理書包、系鞋帶、清理課桌抽屜等,做得好的貼紅星,教師的夸獎和鼓勵,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孩子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
三、課后家校配合,養成習慣
1.宣傳生活自理的重要性,讓家長了解指導生活自理的方法。我們可以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讓過分溺愛孩子的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如教學一年級上冊《儀容要整理》后,我讓家長在家督促孩子自己做好儀容儀表,儀容整潔就是要搞好個人衛生。要求家校配合,在家要求家長做好孩子的督促工作,要求孩子每天早晚要把臉、耳朵、脖子洗干凈,頭發要經常洗,保持清潔,每天早晚要把牙齒刷干凈。為了孩子能完成教師要求的工作,我特定制訂了一份“自我服務能力考查表”。要求家長督促孩子在自覺完成工作之后填寫好表格,慢慢地這種行為就成了一種習慣。
2.布置特殊的家庭作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我每天給孩子布置一項特殊的作業——動手做一做。一是必做作業:讓孩子每天收拾自己的房間一次,自己疊自己的衣服、被子,自己穿衣。二是選做作業:幫媽媽擇菜、洗碗、晾衣服等。作業完成情況由家長填寫,家長作簡單的評價。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和實踐,學生自主意識增強,自我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在家里,學校不僅自己的事自己做,還能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懂事了,做事了。經過考查,大部分學生自我服務能力得到了優秀和良好的成績。不僅如此,在學校里,班級生活中的保持衛生,整理桌椅,保護桌套等事情,同學們搶著做、主動做,而且做得比較好,受到了各科任教師的好評。
總之,有目的,有計劃在對孩子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并在教學活動中為孩子創設自理實踐的平臺,是我們教師教育教學的職責所在,只要認真、堅持地付出,孩子們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加文獻:
[1]《兒童心理學》王振宇主編。
[2]《為了每個孩子健康成長》雜志。
[3]《品德與生活教師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