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聲榮
摘 要:筆者長期工作在山區鄉村中小學,致力于教學教研和教師培養方面的微研究。現以所在鄉鎮為例,談談鄉村中小學觀課議課和教研基本做法、不足與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以期規范鄉村學校教科研,并關注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鄉村中小學 觀課議課 教研 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 2017 ) 08-0-01
一、基本做法
以“課”為載體,基于信息化環境開展在線學習與在場研討混合式研修 。
黑石渡鎮中心學校位于城鄉結合部,下轄中小學共11所,學校散布山區鄉村,規模小教師少,教師結構比例失調,偏遠教學點老齡化問題突出。全鎮各校現代教育技術設備和資源齊全,硬件設備齊全,全體教師基本能熟練地應用技術設備和資源輔助教學。鄉村中小學教研“活動易開展、教師難召集”,教師“圍坐在一起”不現實。于是利用教育信息化環境和資源,從觀課議課開始,將常規教研與網絡研修結合,在線學習與在場研討混合式研修成為常態。我們的做法是:依托學校網站和省資源平臺建設教師網絡空間,以“課”為具體場境,組織和整合曬課、課例研修、信息化大賽、信息技術應用課題研究等系列活動。“以問題為中心,以課例為載體”的混合式研修,我們緊抓五個活動:一是設計方案,網上“會診”;二是“觀他人課”,到場觀課,集體評論,提出建議;三是“觀自己課”,錄制教學實錄或片段,回放教學細節,深度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四是交流平臺上“曬”成果,供全鎮教師隨時隨地觀課、學習、再研討。有時觀課教師突然有了一些想法,經常追加評論,給出很多合理化建議。 在鄉村教師心目中,教研活動就是觀課議課,就是“以課例為載體的校本研修”,怎樣把課上好就是“做研究”。
二、不足與問題
1.活動組織隨意,缺失規范
在學校里,經常會遇到類似這樣的“教研活動”,校長或教導主任通知說聽某某老師的課,你問聽什么課,他會告訴你語文亦或數學課。再問課名叫什么,觀課的目的是什么,一般他就無言以對了。觀課教師觀課之前沒有任何準備,是直到坐進教室才知教學內容的,既沒有解讀教材,也沒有揣摩教法。議課時我說我的,你說你的,說到哪里是哪里,去情境,你好我好大家好。有的說著“本節課體現了新課程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信息化手段應用得當”這些放在哪里都準確的“普通話”;有的采用套路式議課:找出幾個優點,指出一個問題,給出一個建議;有的根本連評都不評,聽課記錄寫好,亦或等級、分值寫出來,觀課議課活動到此結束。
2.認識和態度問題
要上公開課了,要寫材料了,老師第一反應是什么?上網找資料!拿來別人的教案,按照別人的劇本,把一節課“表演”完。“拿來主義”盛行,教師“被培訓被成長”。教師參與學習培訓、觀課議課,基本出發點是為了職稱評聘的需要,為了宣傳學校和自己的需要,只有少數教師為了專業成長而奮斗。一些從教十來年的青年教師,職業生命處于最旺盛的時期,本應有更大的平臺更廣闊的天空,但一些以中、高級職稱為準入條件的評選,因職稱限制而把他們擋在門外。認可激勵和評價機制缺失,教師的積極性就很難調動起來,心態浮躁,敷衍應付的多,潛心鉆研的少,當學校嘗試進行教科研和一些改革時,教師們就會表示時間精力不夠、能力有限。實際上,鄉鎮教師超編較多,人均教學任務并不重,教師的負擔更多地來自于教學之外的事務上。如果教師認為校本研修、觀課議課、教科研跟教學一樣是職責范圍內的事,是能優化時間做好的。
3.缺乏理論支撐和專業引領,蘿卜炒蘿卜現象嚴重
鄉村中小學教學教研及觀課議課活動,缺乏理論支撐和專業引領,也沒有比較專業的教研組織,部分想做事、想做好一些事的老師,找不到組織找不到家,不知該往何處去。希望能有專家引領,獲得理論提升,“讓蘿卜有點牛肉味”。
三、對策與建議
1.發起網絡征集提交問題和案例活動,確定研修主題
針對觀課議課無主題、無目標、組織隨意等問題,我們中心學校業務指導團隊,于學期初或活動前收集、分析和加工典型案例,梳理出核心問題,確定研修主題,開展網絡集體備課和課后的議課交流。活動前,執教者根據研修主題設計教學方案,并上傳至本鎮網站“個人中心”。要求觀課教師在觀課議課之前要做功課,熟悉教材,至少要熟讀教參,讀幾遍課文,也要熟悉執教者的教學設計意圖,然后在研修社區對教學設計方案進行“會診”。議課時,要求觀課者會描述這節課或其中某些細節,能有專業的發現,會記錄精彩的案例片段;分析這節課,有專業理解和理論高度,寫出案例片段評析;反思這節課,是基于熟知和分析的創造性建構和自省式反思。比如某次語文課例研修活動,一些學校報來《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七律·長征》《虎門銷煙》。公開課尤其是賽課展示,老師一般都會選一些接近學生生活的“經典”課文,比如《愛如茉莉》《“番茄太陽”》《第一次抱母親》等,很少有老師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樣歷史相對久遠、思想政治色彩較濃的課文。這些曾經激勵著我們這代人的激情燃燒歲月里的歷史事件和故事,能否同樣激勵著當下孩子們,怎樣上好這類課?業務指導團隊將前些年老師參賽課堂實錄上傳至研修社區,組織全鎮同科教師觀摩研討。當年兩位老師經過層層選拔、磨課,設計方案、課前準備幾近完美。但比賽那天,W老師《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上得并不輕松,學生始終感受不了彭德懷在大黑騾子與革命戰士之間取舍的艱難抉擇。L老師上《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得益于班班通設備和資源,得益于網絡交流平臺,從文本和資料中獲取歷史信息,整合應用電子課本、電子白板和課程資源,感受聶榮臻作為將軍和作為普通人的情懷。觀摩比較這兩節課后,業務指導團隊確定了本次課例研修的主題:“如何走進歷史相對久遠、思想政治色彩較濃的課文,與文中主人公感同身受,引起共鳴?”團隊成員給出了建議:一是盡可能地借助資料和媒體手段,再現歷史;二是真正“走進”文本,整個人浸在文本里,不是“走近”,是讀好讀透,讀出情感共鳴。老師,先把自己感動了,再去感動學生!
2.DV記錄,觀他人的課,觀自己的課,擁抱問題,關注細節
當前教育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班班通、錄播教室、數字化校園、網絡互動平臺、移動終端等信息化設備和資源,可以保證老師們隨時隨地觀他人課、觀自己課,擁抱問題,記錄片段,交流教學細節,積累素材。觀課老師都有這樣的體驗:觀課時,我們能明顯感覺到哪里哪里處理不精細、哪個問題還不夠深入,但議課時,我們又很難還原課堂真實、“回放”課堂細節。于是議課不能具體描述,用詞模棱兩可,比如 “你課堂上的提問好像太多了,碎問碎答。”而上課教師心里可能會想:好像不是太多嘛,學生回答也很完整啊!比如,某教師課堂口頭語太多,而上課教師心里可能會想:不至于吧,還數次數?于是觀課議課雙方玩起了跟著感覺走。執教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DV記錄下課堂實錄,重現教學細節,執教者觀自己的課,才會深度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不同學校老師也能同課異構。再比如公開課前,執教者都會鼓動學生:老師來聽課了,要多舉手發言啊,好好表現啊!學生們也信心滿滿、躍躍欲試。可是一些學生一次兩次三次N次積極舉手卻沒被老師發現,之后,整節課的表現都不好……。還有,語文課常常會有課本劇表演或分角色扮演,需要三個學生卻有四五個學生興沖沖跨上講臺,這個時候怎么辦?筆者曾見執教老師慌著把第四個學生一把撥拉回去。這個學生滿臉通紅坐回座位,整節課再也沒有參與過任何學習活動。議課時我們回放了當時的細節,執教者觀看課堂視頻時頓覺做法欠妥。議課老師談到了央視主持人董卿處理類似問題的做法:對稍后跑上來的兩個小觀眾,董卿說你們倆剪刀石頭布,誰贏誰展示。兩個孩子立刻比試,贏的一方開心留在臺上,輸的一方很有體面地跑回觀眾席。這種處理方式給了老師們很大的啟發,以后遇到類似情況再沒有“一把撥拉回去”。
3.記錄整理、積累素材,從寫千字小文章開始
觀課議課時,觀議課教師說得生動,參與人員聽得激動,回去后卻一動不動,案例及評析不記錄,電子及文字材料不歸檔,待到寫論文、做研究,便無真實案例支撐、無素材積累。所以我們要求每次觀課議課后,都應該有總結整理階段,執教者和觀課人都要養成規劃、整合、記錄的意識和習慣,將所思所想、只言片語記錄下來,把評課議課所有資料都記錄并保存在網絡空間,隨時隨地,方便實用。教師不缺少實踐案例和經驗,缺的是將案例、經驗記錄整理并上升到理論層面的能力。做研究,要能坐得住,讀得進,寫得出。希望教師能夠提高認識,準確定位,端正態度,放下手機,放開快餐文化,捧起書,拿起筆,從千字小文章開始,積累素材,積淀內力。“即仰望星空又腳踩大地”,“浮起來思考,沉下去做事”。
4.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我們的“組織”我們的“家”
近年來,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建設和發展迅速,正在日益成為廣大教師教學教研不可或缺的資源庫和展示臺。有很多老師想做一些事,做好一些事,平臺讓這些老師找到組織找到家。平臺聚焦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個人中心、研修社區、我的教研組”等版塊,能讓教師隨時隨地把思考與實踐記錄留痕,不受時空限制,從專家到師生及家長適時互動,多元并存盡展個人風采,匯聚優質資源為師生所用。所以,在這里,我想向老師們呼吁:從全省教師的網上組織和家園的高度認識省網平臺建設的意義,我們的網上家園需要我們努力打造、共同呵護!
參考文獻
[1]柯政 申宣城 付黎黎.對校本教研的認識和理解:兼議嵊州逸夫小學校本教研機制的設計思路.當代教育科學,北京,2012.18.19-22.
[2]吳義昌.中小學教科研概念重構與規范化.中國教育學刊,北京,2012.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