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薇
摘 要: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轉型發展成為大趨勢,鄉鎮發展也面臨機遇與挑戰。本文針對農村鄉鎮發展的諸多挑戰,運用中西方人文主義理論尋找破題切入口,研究在“互聯網+”和“生態立市”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增收,尋找出鄉鎮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人本主義 轉型發展 特色經濟 農民增收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8-0-02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構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的戰略指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總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經濟人階梯理論認為,復合經濟時代,人本經濟與改革紅利能夠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終完成。而農村人本經濟的發展,則是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一、中西方人本理論與經濟發展
1.西方人本理論
西方人本主義思潮自古希臘時期至當代,可分為樸素人本階段、世俗人本階段、社會人本階段、理性人本階段與全面人本階段七個階段,理論從理想國到“田園城市”再到 “鄰里單位”,從古羅馬時期強調人的需求和地位、尊重自然和歷史;到工業時期廣泛關注廣大社會底層人群生活。主要代表有:西方人本主義理論集中體現就是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著作《國富論》強調“富國裕民”,雖是空想,也體現了對普通民眾的關心。這些思潮無論物質或者精神層面,無一不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需求。
2.我國人本理論
我國的人本理論從古代到現當代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理性人本階段、世俗人本階段、近代人本主義和中國特色人本主義。理論內核包括“天人合一”、“民本”、“民主”、“民生”、“以人為本”,主要理論有《管子》、民生空想理論、地方自治理論、小康社會等。古代的明本思想,以《管子》為主要代表。中提到“營城思想”,強調物質是否富裕決定著民眾民心向背的取向,民眾“倉糜實”、“衣食足”,而后才能“知禮節”、“知榮辱”。 當時的統治者必須依靠“德治”、“仁政”,大力發展農業、重視經濟發展,以確保糧食充足,百姓安居樂業,進而最終達到鞏固和維持安定的目的,是以穩定國家政權為根本。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以人為本”這一科學執政理論,要求在唯物史論的指導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推動著歷史的進步和發展。馬克思強調的“人”是具有歷史范疇的“人”。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堅持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之路。發展不僅是物質發展,更要保護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無論是西方人本理論還是我國人本理論,其出發點都是基于“民”的視角,以保障百姓的物質生活為要領,從富民出發達到邦本固國的目的。農業大國步入工業大國,必然要經歷鄉鎮轉型和就地城鎮化的演變,堅持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理念,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我國要實現城鄉經濟統籌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就要提高鄉鎮農民的人均收入,發展農村人本經濟。
二、目前鄉鎮發展面臨的機遇和瓶頸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鄉差距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吸引了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和中年人進城務工。自1978年開始,我國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約占城鎮化人口的36.6%。至2020年底,納入城市體系的農村人口將更多,達到1300萬左右。城鎮化的發展助推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狀況,同時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農村的人口結構和鄉土中國的農業層次。鄉鎮的發展走到了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時期。
1.鄉鎮發展面臨的機遇
1.1農村舊觀念得到洗禮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告別了過去男耕女織的封建小農時代,市場經濟洗禮了農民的思想,人們對附著在戶籍上的教育、醫療等資源有了新的需求,打破城鄉二元制戶籍壁壘越來越強烈。某種程度上有利加速城鎮化的進程。
1.2改善農村相對落后的經濟狀況
隨著進城務工人口的增加,農民獲得的勞動報酬遠遠高于原本依靠種地的收入。收入的增加使得家庭成員在教育、醫療等方面得到改善。九十年代開始,部分農村地區進行了二次創業,推動村辦企業和集體經濟的發展,達到了富民增收的目的。在這些創業過程中,農村的土地流轉進一步規范化,為農業規模化經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1.3互聯網微創業興起
隨著“互聯網+”浪潮興起,農村這一廣闊的市場也難以置身事外。淘寶、京東、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平臺將市場瞄準了農村,“線上線下” 、“O2O”的發展模式更迎合了現代人關于綠色、健康、生態、優質的消費理念。人們越來越多地帶著家人一同去體驗農家樂、精致農業、創意農業……這為農村農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機遇。
2.鄉鎮發展面臨的挑戰
2.1改變了農村的人口結構
隨著我國即將進入人口拐點階段,大量勞動力的進城務工,農村出現了大量“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老人在生活和精神層面均無人照顧,留守兒童的人格塑造期無人管教,以致農村基層的社會問題比較頻發,影響著基層農村的穩定局面。
2.2增收渠道不寬泛
我國農村依舊是初級階段農業社會,缺乏大規模統一經營種植,農業收入比較單薄。農村有大量滯留的“50”、“60”留守婦女,她們有著可以實踐的動手操作能力,卻因為年齡問題待業家中;而對于農業,已經超出她們的體力范圍。就業技能弱限制了增收渠道,如何解決留守人員的經營式收入成為一大難題。
2.3農業現代化滯后
伴隨著年齡、體力、人口數等諸多因素,農村許多地方的土地被撂荒或者私下流轉給熟人耕種,農業和信息化無法緊密對接。隨著發達地區家庭農場的普及,產權交易體系的建立,農業現代優勢凸顯。相比較,落后的鄉鎮村落的生產要素需要重組,實現現有資源增值。endprint
三、鄉鎮轉型發展的路徑對策
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和農村發展的長期性、艱巨性,要造就一個健康的城鎮體系,鄉鎮一定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因地制宜的找尋符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徑。農業作為農村的主要資源和稟賦,是最主要的切口。要依托傳統農業,調整農業發展方向,突出特色經濟,推動綜合型農業的發展,
1.實現鎮村轉型發展,要規劃引領,打造農業產業鏈
要解決好農業的發展方向問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培訓新的農業增長點。深挖鄉鎮的資源稟賦和特質,因地制宜地做好頂層設計,甄選優勢特色產業,優化產業布局。用文化包裝生態,增加農業的生態、旅游、文化等價值,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2.實現鎮村轉型發展,要完善機制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
2.1在發展農業種植的基礎上,要狠抓特色產業的發展
要完善農業產業化發展服務體系,保障特色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要建立完善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產業化服務體系、產加銷服務體系以及健全合作社職能體系。尤其是對于具有時效性的特色產業,要健全“利益聯合、風險共擔”機制,保障農民的收入。
2.2建設田園綜合體
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會議號召“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田園綜合體成為當前城鎮化發展的一個嶄新的模式。鄉鎮發展農業,要實現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業融合,促進產業鏈的形成。促使特色經濟發展成為休閑農業,最終成為惠民工程,吸引大批青年反省務工,提升增收的步伐。
3.實現鎮村轉型發展,要利用培育新興經營主體,促進優勢產業發展
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規模化經營,突出規模效應,統一管理經營,增加產出和收益。而農業規模化要重視預防風險,風險保障金制度、農業保險、擔保等預防保障體系必不可少。鼓勵農村發展“互聯網+農業”等“一品一店”、農家樂、精致農業、創意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的發展;同時注重龍頭企業和經營大戶的帶動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特色經濟產業集團等經營主體加入農業產業融合的隊伍中。
4.實現鎮村轉型發展,要建設“智慧鄉村”,推進農產品“上行”
在“互聯網+”這一大浪潮背景下,堅持以“全民創業,萬眾創新”思想來指導民眾投身到互聯網微創業,利用電子商務來拓寬農村發展渠道。要推進農村光纖覆蓋和無線網普及率,創新電子商戶集群、“一村一品”或者“一村多品”,打造特色品牌,主推農產品走進城市和市場。同時重視實用技術人才培養與培訓,引導返鄉農民工、農村青年、農村大中專畢業生、農技推廣人員和退役軍人等返鄉創業,投身農村發展的浪潮之中。
5.實現鎮村轉型發展,要實現家門口就業,增加就業渠道
要改變“空心村”的狀況,就要拓寬就業渠道,留住農民在家鄉就業。在宿遷市城鄉統籌試驗區,“三集中”的發展模式,促進人口向鄉鎮集中、促進土地集中、促進工業集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典范示例。首先,建設好集中居住小區,實現村民集中居住,集體“上樓”,便于管理,同時也騰出了零散的土地,為規模化經營打下了基礎。其次,建立土地產權交易所,將集中流轉的土地掛牌上市,土地交易金額解決了基礎設施發展的資金問題。第三,建設創業園,引進江浙滬勞動密集型企業或者手工類型企業,為“50”、“60”婦女老人或者留守大齡兒童增加收入的渠道。
結語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要實現鄉鎮轉型發展,改變農民經濟現狀才是基礎。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發展綜合型農業,多渠道增加農民的收入,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村就地城鎮化,加快我國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進程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黎麗.中西方城市規劃理論中人本主義思潮的演進及比較研究[D].重慶大學.2013(5).
[2]李文彬,張昀.人本主義視角下產城融合的內涵和策略[J].規劃師論壇.2014(4).
[3]胡鈞,施九青.論“以人為本”、人本主義和“以人民為中心”[J].改革與戰略.2016(11).
[4]戴美玲.突破瓶頸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J].青海日報.2016(5).
[5]程倩.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瓶頸及化解路徑生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16(3).
[6]周柏春,婁樹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分配正義:來自于農民能力與政策保障的雙重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1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