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杰+韓志孝
摘 要:職業教育的區域經濟服務屬性決定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重要性,職業院校的教師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培訓,不僅能夠引發專業成長模式的改變,還能推動專業成長方式的改變,也能促進專業成長評價方式的改變。
關鍵詞:職業院校;課程開發;教師培訓;專業成長
教育部在2015年7月頒布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發布的相關標準,組織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和課程標準。各地要切實加強對本地區教材建設的指導和管理,健全區域特色教材開發和選用制度,鼓勵開發適用性強的校本教材。對職業院校而言,就是要組織開發校本課程,即由學校自行設計、“量身定做”的個性化課程。它包涵兩層意義:一是把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即職業院校通過解構和重構,對國家課程進行再加工和創造,使之更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學校發展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二是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以學校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滿足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和學生技能特長發展的課程。
一、開發校本課程,引發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的改變
教師專業具有教學專家和教育專家的“雙專業性”,一方面,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智慧,另一方面還要培養學生的品性和德行。在我國,教師的專業成長模式隨著時代要求的變化而改變。在只有國家課程的時代,教師的專業成長的標準就是“教書育人”。教師專業成長模式一是教學中追求精益求精,教師是課程的忠實實施者,做到“教學6認真”,即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考核和實驗實訓;二是工作中追求兢兢業業,在“蠟燭”、“春蠶”等光環照耀下,做到言傳身教和為人師表。
隨著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職業院校教師專業成長的標準也隨之發生改變,不僅“教書育人”,還要“傳技育人”。對于專業教師,首先要有專業眼光,能看清企業生產對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的需求;其次具有專業品質,即“為人為學,為學為師”,具備從事教育事業的崇高理想與信念,能夠將現代教育理念充分融入日常教學活動和細微的行動中,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教學資源庫不斷改造、提升自己原有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還要具備專業技能:一是優秀的教育教學能力,包含認知能力、實施能力和反思能力,二是精湛的生產操作能力和指導學生生產實踐的能力。
職業教育的區域經濟服務屬性決定了職業院校教師需要擁有課程開發的自主權,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者、實踐者和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教師專業成長模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即通過行動研究,提升、改進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通過反思,從經驗中學習,從感性認識中提取理性知識,內化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水平;通過合作,提升課程理念、掌握課程開發技巧、提高課程開發能力;通過深入生產一線,掌握為學生的發展進行設計的本領,掌握精湛的操作能力、提高指導實踐操作的能力,從而培養出“精技明理”且滿足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二、開發校本課程,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方式的改變
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教師的角色就要從原來的國家課程的被動消費者和忠實執行者轉變為主動的自我建構者和積極參與者,這種親身體驗、解構重構的自主權就為教師的專業地位提供了現實保障。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體驗中成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培訓中成長
長期以來,教師完全執行指令性課程計劃,導致教師課程理念的缺失。只知道“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教學就是給學生復現固定的知識,認為“課程即教材”。而校本課程開發則要求職業院校的教師必須具備先進的課程開發理念,熟悉課程內部結構,掌握課程開發技巧。既要考慮以學生為中心,開發后是否能滿足學生的現實需要,還有考慮是否面向學生就業和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因此,教師要學會開發校本課程,必須接受系統培訓。培訓的內容既包含校本課程開發中所必需的知識和能力,還要有課程改革的有關理念和教學風格,也要熟練掌握有關的技能,這樣才有可能開發出與地方經濟建設特點相適應的、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實用校本課程。因此,經過課程開發的培訓,教師的系統理念、開發技巧和開發能力以及學科專業性、教育專業性將會得到充分發展。
2.在行動研究中成長
參與校本課程開發行動研究,使教師從嚴格的“學科規則制度”下解放出來,走出一條有別于“學院式”科研的研究之路。布克漢姆(Buckingham,1926)曾經指出:事實上,教師研究并非專門領域,而是教師教育實踐的一種方式和對未知事物的一種態度。校本課程開發永遠充滿了未知的因素,永遠需要研究的態度[1]。教師參與研究可以將“研究過程”和“實踐效果”有機結合,從而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職業教育的特點既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又要讓學生學會做事。可見,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構成系統化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它使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更加完善,同時也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實現了本土化。校本課程面向當地經濟建設特點,滿足學生學習和將來工作的需要。課程開發的重點應體現符合當地企業生產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這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所不具備的。
課程開發是一種科學的探究過程,有目標、有計劃、有規范。開發的校本課程一要科學,既符合行業規范,又便于教和學;二要實用,既能提高學生技能,又能使學生適應當地工作。在此過程中,要求教師學會分析課程結構,收集課程資源,探究開發技巧,開展課程實訓,確定課程評價方式。校本課程的系列研討活動不僅解構了教師原有的知識結構、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經驗,還能建構教師所教學科的知識性質、知識結構和呈現方式,會對所教學科產生全新的認識,并最終做出符合學生實際的處理。可見,通過課程開發的行動研究,不僅提高了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更重要的是喚醒教師的教學反思意識、課堂改進意識和職業發展意識,極大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步伐。
3.在反思中成長endprint
在我國,教師的角色長期囿于“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匠之中,教師的專業成長幾乎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如今,校本課程把課程開發不僅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了教師,賦予了教師相當的課程建設的自主權,還促使教師廣泛地參與課程建設的決策和實施等過程,這就大大提升教師的主人翁地位。可見,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專業教師不斷進行反思并探索的過程,它遵循著“開發-實踐-反思-再開發”這個事物發展螺旋式上升的一般原理和過程。在這個極其艱難的過程中,作為主要途徑的反思必不可少,它促使教師對出現的事件和現象不斷進行思考,這實際上就是教師的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對話[2]。反思包括對教學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教學效果的反思。不斷的教學反思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素質包括專業自身的成熟程度、文化程度和專業精神的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意識包括教育意識、課程意識、學生意識、服務意識、發展意識的提高。
4.在合作中成長
長期以來,職業院校的教師形成了以傳授課本知識為主要(甚至是唯一)目的、高耗低效的教學模式,以及因循守舊、經驗為本的職業心理傾向。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基本上都是獨立的,一般不和其他學科的教師有業務上的交往。許多教師甚至已經失去了合作意識,降低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
開發校本課程,一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需要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從工程技術人員那里獲取第一手資料;二要有實用技能的指導和實踐,需要教師與企業管理部門和生產操作專家合作,為學生爭取現場技術指導和實踐的機會;三要符合課程規范,需要教師與專家合作,掌握課程開發本領;四要便于教和學,需要教師與其他教師合作、與學生合作,提高課程的使用效果;五要有合理的評價,需要教師與相關管理部門合作,構建新的課程評價機制。校本課程開發過程增強了教師之間的相互關系,引發了教師集體行為的變化,改變了原有的教學組織形式、分工形式以及工作方式,加強了教師間的合作,從而使教師走上“自我更新”與“合作互助”相結合的專業成長之路。
三、開發校本課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評價方式的改變
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評價方式的改變,一是評價目的明確化,通過評價,促進教師和學生的自主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學校的自主發展;二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要把學生、自我、同行、領導與專家等各方面的評價結合起來;三是評價內容全面化,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運用多種科學方法,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教師作出整體的、客觀的判斷;評價方式多樣化,要將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并將發展性評價作為教師專業成長最主要的評價方式。突出評價目標的發展性,淡化原有評價的鑒別與遴選功能,關注教師的精神需要,注重評價的診斷、改進、激勵與調控的作用,激發教師發展的內動力,促進教師不斷實現自身價值。
總之,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使教師專業成長更加受到重視,成長機制更加成熟,成長方式更加科學,成長效果更加明顯。
參考文獻:
[1]周耀威,王伯康.基于“研究共同體”的教師成長[J].教育發展研究,2005(11):69-72.
[2]房慧.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現實意義及途徑[J].基礎教育參考,2003(12):8-11.
作者簡介:
張凌杰(1976—),男,漢族,河南新鄉人,河南水利與環境職業學院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