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尚美
摘 要: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提問積極性不高,怠于思考與思維,提問流于形式,已成通病,折射出當前教育體制的弊端及改革的必要性。本文結合具體的實踐與研究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與對策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意識;缺失原因;培養對策
小學語文課堂上,臺下一個個處在生命生長期,好奇心與求知欲正強的鮮活孩童,臺上老師展現著陌生新奇的課文知識,但一堂課下來基本上是師問生答,少有學生主動提問,與小學生年齡特征及其對課文知識的了解程度極不相符,學生問題意識缺失,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一個通病。如何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問題,成為當前語文教學改革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
(一)應試教育所致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中學小學強調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識記、對標準答案的熟記,忽視應用與拓展。具體到小學語文教學,在編排上重視的是字詞的認讀、句段的分析,追求的是信息量大、知識面寬,標榜的是教材的經典與權威。如此下來,學生只需要死記硬背,只能死記硬背,即便是教師,也只能以教材為標準,沒有什么發揮的空間。這是造成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根本原因。
(二)師道尊嚴所抑
課堂上乃至整個教學當中,教師是絕對的主導著與控制者,雖然是維持教學秩序的需要,但卻延伸至整個教學過程,造成聽話與聽課、維持課堂紀律與維護教師權威、教材的權威相混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生機與膽量,即使心有困惑,手也不敢舉,嘴也不敢提。
(三)思維單一所惑
處于認知初級階段的小學生,雖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但是思維既打不開,也深入不了,抓不住實質。困惑的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不解,還有提問方式、角度的不知,即使提出來,也只限于詞句字面,浮于問題表面。
(四)教學方式所限
提問的形成,須是學生主動思考的結果,其主動性源于對知識的理解與喜愛。但目前的教學沿襲多年的方式方法,以傳統的單向傳授與灌輸為主,缺乏師生之間熱切互動與深入交流,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振,思維活躍度難以激發,自我機器開動不起來,自然形不成強有力的提問動機、動力。
二、增強學生問題意識的對策
(一)推進應試教育體制改革,濃厚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環境
圍繞改變應試教育一統天下的局面,深化強化教育體制改革。要從頂層設計開始,構建全面教育與終身教育的框架體系,確立素質教育為主導的教育目標。在此基礎上,細化實現素質教育的措施,依法推進實施。重點搞好課程改革,促使教學內容擺脫枯燥教條,更多地關聯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更多的聚焦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與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有利于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 只有人無所顧忌,沒有心理負擔,思想才會活躍,思維才能放得開,才敢于質疑傳統與權威;只有受到尊重,確認存在的價值,才會有責任意識與參與意識。以上正是培養和強化學生問題意識所必需的。為此,就要致力于師生關系的平等化和課堂氛圍的民主化。教師要轉變凌駕于學生之上、以教為主、以知識傳授為重的思想觀念,由傳統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家長色彩,變為與學生平等被學生信賴的學長或朋友角色;由圍著教材轉、總想如何把學生教會,變為怎樣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方法、學習技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單純側重知識的信息量,變為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以上觀念的轉變,教師才會轉換角色,由教學的主導者,變成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引領者,才能放手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使其成為與教師平等的學習主體,才允許學生獨立思考,持不同見解,與同學甚至教師展開熱烈討論。學生的問題意識自然越來越強。
(三)開發訓練批判性思維,鍛造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法寶利器
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關鍵是引導學生變換思考問題的角度。如閱讀教學中,正面分析字詞句段篇的運用外,還可啟發學生思考如果不是這個模式文章效果如何? 甚至可根據文章內容,讓學生設計出有別與范文的一種或幾種思路來比較。作文教學中,審題時提供有思考價值的材料,讓學生多角度的去思考,從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對“濫竽充數”、“刻舟求劍” 等寓言的n種理解。也可以有意設計一些雙向思維的作文題,讓學生去思辨,如“酒香不怕巷子深”與“酒香也怕巷子深”等等。
開發學生的批判思維,應引導學生挑戰“權威”課文、經典作品甚至權威解釋,讓他們對作品中的主題、人物、結構、語言、思想、情感等進行反思,對得出與現行不同結論的,給與鼓勵,促使學生逐漸形成自己具有個性的解讀。
三、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應注意的問題
(一)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般的教學課程,而應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次創新與飛躍。但這一創新與飛躍,無路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是憑空進行,必須以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為前提。有繼承才有創新,厚積薄發量變到質變才會產生更飛躍。從教學理論上講,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生好奇、渴望。所以要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尊重前輩和他人的研究成果,把基礎打扎實了理解透了,才有提問的資本。
(二)注意教學中的有效性與科學性
在有效性和科學性中對學生加以引導,才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而為語文課堂的質量提升打下了基礎。
(三)建立激勵評價機制
學生的提問貫穿于整個小學教學過程,要保持長久的學習熱情、提問動機,教師必須給予學生必要的鼓勵,以增強其自信,提升其動機。對于小學生的提問,教師注重的不應是問題本身有無辨析價值,而是學生的思維方法、學習目的,以上統籌考慮,納入評價范疇,才有助于增強學生探究問題的信心,真正培養學生起的問題意識。
四、結語
培養小學生問題意識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課堂教學任務,意義重大而深遠,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涉及體制,關乎觀念,需要整個教育屆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林芳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J].華夏教師,2014(08).
[2]閆保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與培養對策[J].學周刊,2016(30).
[3]許建云.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探索與培養[J].科學大眾,2008(07).
[4]王彩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32).